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r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9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CD包合物概述 | 第11-12页 |
1.3 CD包合物中的主要作用力 | 第12-13页 |
1.4 包合物结构的表征手段 | 第13-22页 |
1.4.1 差式扫描量热法(DSC) | 第14-15页 |
1.4.2 核磁共振氢谱法(~1H NMR) | 第15-18页 |
1.4.3 X射线衍射法(XRD) | 第18-20页 |
1.4.4 等温滴定微量热法(ITC) | 第20-21页 |
1.4.5 浊度法(Turbidity) | 第21-22页 |
1.5 CD与客体分子包合过程研究进展及最新应用 | 第22-27页 |
1.5.1 包合过程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5.2 包合过程的最新应用 | 第24-27页 |
1.6 本文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6.1 目的意义 | 第27页 |
1.6.2 创新性 | 第27页 |
1.6.3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2章 γ-CD/PEG包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第29-43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实验药品与装置 | 第29-31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29-30页 |
2.2.2 实验装置 | 第30-31页 |
2.2.3 γ-CD/PEG包合物的制备流程 | 第31页 |
2.3 收率的影响因素 | 第31-34页 |
2.3.1 PEG浓度的影响 | 第32页 |
2.3.2 CD浓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3 PEG分子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 γ-CD/PEG固态包合物结构表征 | 第34-39页 |
2.4.1 包合物形成的确认 | 第34-35页 |
2.4.2 (ethylene oxide unit)/CD计量比的计算 | 第35-37页 |
2.4.3 γ-CD排列方式的表征 | 第37-39页 |
2.5 溶液中γ-CD/PEG包合物结构表征 | 第39-41页 |
2.5.1 溶液中包合物的结构 | 第39-40页 |
2.5.2 包合过程热力学分析 | 第40-4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双链包合过程的研究 | 第43-57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3.2.1 主要实验药品和装置 | 第43-44页 |
3.2.2 浊度法操作流程 | 第44-45页 |
3.3 γ-CD/PEG包合物形貌的变化 | 第45-47页 |
3.3.1 PEG分子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2 温度的影响 | 第47页 |
3.4 γ-CD/PEG包合过程的研究 | 第47-56页 |
3.4.1 温度和分子量对包合速率的影响 | 第48-50页 |
3.4.2 包合速率控制步骤的研究 | 第50-52页 |
3.4.3 与α-CD/PEG包合机理的比较 | 第52-55页 |
3.4.4 搅拌对包合过程的影响 | 第55-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利用包合过程分离不同分子量的PEG | 第57-68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7-61页 |
4.2.1 实验药品 | 第57-58页 |
4.2.2 实验装置 | 第58-59页 |
4.2.3 分离基础 | 第59-60页 |
4.2.4 分离操作流程 | 第60-61页 |
4.3 纯度分析 | 第61-65页 |
4.3.1 粘度法 | 第61-63页 |
4.3.2 PEG-400/PEG-4000体系 | 第63页 |
4.3.3 PEG-4000/PEG-20,000体系 | 第63页 |
4.3.4 回收的CD纯度分析 | 第63-65页 |
4.4 包合物在DMSO中的状态 | 第65-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第68-70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8-69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