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近地表结构分析及参数获取 | 第15-25页 |
2.1 复杂近地表结构分析 | 第15-17页 |
2.1.1 沙漠 | 第15-16页 |
2.1.2 山地 | 第16页 |
2.1.3 黄土塬 | 第16-17页 |
2.2 近地表参数的获取 | 第17-24页 |
2.2.1 速度参数的获取 | 第18-20页 |
2.2.2 品质因子反演 | 第20-23页 |
2.2.3 其它参数的获取 | 第23-24页 |
2.3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基于近地表介质特性的地震激发理论研究 | 第25-88页 |
3.1 炸药参数与地震子波的关联性研究 | 第25-49页 |
3.1.1 炸药爆炸扩腔机理研究 | 第26-38页 |
3.1.2 经典空腔震源模型的改进 | 第38-44页 |
3.1.3 影响地震子波的因素分析 | 第44-48页 |
3.1.4 小结 | 第48-49页 |
3.2 炸药激发耦合关系对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49-69页 |
3.2.1 炮孔不耦合装药对激发效果的影响 | 第49-58页 |
3.2.2 介质阻抗对激发效果的影响 | 第58-69页 |
3.2.3 小结 | 第69页 |
3.3 激发井深对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69-86页 |
3.3.1 虚反射界面对地震激发效果的影响 | 第69-75页 |
3.3.2 不同震源对最优激发井深的影响 | 第75-83页 |
3.3.3 正演模拟分析 | 第83-86页 |
3.3.4 小结 | 第86页 |
3.4 小结 | 第86-88页 |
第四章 基于波束形成理论的组合检波方法研究 | 第88-131页 |
4.1 基于波束形成理论的组合检波机理 | 第88-91页 |
4.2 基于窗函数的加权组合 | 第91-106页 |
4.2.1 不同权重矢量的幅频特性分析 | 第91-93页 |
4.2.2 不同权重矢量的抗噪性分析 | 第93-103页 |
4.2.3 正演模拟 | 第103-106页 |
4.3 组合检波技术在单点高密度采集技术中的应用 | 第106-108页 |
4.4 基于PCA的加权组合 | 第108-117页 |
4.4.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子波一致性分析 | 第108-112页 |
4.4.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加权 | 第112-113页 |
4.4.3 数值分析 | 第113-117页 |
4.5 鲁棒自适应MVDR波束形成算法 | 第117-123页 |
4.5.1 MVDR波束形成器 | 第118-119页 |
4.5.2 基于线性组合的对角载入鲁棒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 第119-120页 |
4.5.3 数值分析 | 第120-123页 |
4.6 不同加权组合的对比分析 | 第123-129页 |
4.6.1 信噪比对比 | 第123-126页 |
4.6.2 幅频特性对比 | 第126-129页 |
4.7 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五章 研究总结 | 第131-134页 |
5.1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31-132页 |
5.2 研究成果和主要认识 | 第132-134页 |
5.2.1 研究成果 | 第132页 |
5.2.2 主要认识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