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7-18页 |
1.1 荔枝加工的目的 | 第7页 |
1.2 国内外荔枝多酚的研究概况 | 第7-12页 |
1.2.1 多酚种类 | 第8-10页 |
1.2.2 荔枝壳多酚 | 第10-11页 |
1.2.3 荔枝核多酚 | 第11页 |
1.2.4 荔枝果肉多酚 | 第11-12页 |
1.3 多酚与褐变的关系 | 第12-13页 |
1.4 微生物在多酚生物转化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1.5 立题思路及意义 | 第15页 |
1.6 研究内容和路线图 | 第15-18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荔枝多酚的分离鉴定 | 第18-28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18-19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2.2.4 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1-26页 |
2.3.1 荔枝酚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3.2 游离酚的分离鉴定 | 第21-24页 |
2.3.3 结合酚的分离鉴定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3 荔枝清汁贮藏过程中酚类物质的变化 | 第28-37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3.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8-29页 |
3.2.4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3.2.5 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6页 |
3.3.1 荔枝清汁贮藏过程中的色泽变化 | 第30-33页 |
3.3.2 荔枝清汁贮藏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变化规律 | 第33页 |
3.3.3 荔枝清汁贮藏过程中褐变度与多酚含量变化相关性分析 | 第33-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荔枝浊汁贮藏过程中酚类物质的变化 | 第37-47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4.2.2 仪器及试剂 | 第37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4.2.5 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5页 |
4.3.1 荔枝浊汁贮藏过程中色泽变化 | 第39-41页 |
4.3.2 荔枝浊汁贮藏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变化规律 | 第41-42页 |
4.3.3 荔枝浊汁贮藏过程中褐变度和多酚含量变化相关性分析 | 第42-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5 微生物发酵对多酚的转化 | 第47-53页 |
5.1 引言 | 第47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47-49页 |
5.2.1 菌种 | 第47-48页 |
5.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8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5.2.4 统计分析 | 第4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5.3.1 霉菌发酵实验 | 第49-50页 |
5.3.2 解脂假丝酵母发酵实验 | 第50-51页 |
5.3.3 枯草芽孢杆菌实验 | 第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6 结论与创新点 | 第53-54页 |
6.1 结论 | 第53页 |
6.2 创新点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