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能力视角下农村反贫困研究--以江西省Y县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导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农村反贫困的文献回顾 | 第12-2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2.1.1 贫困 | 第12-13页 |
2.1.2 可行能力 | 第13页 |
2.1.3 精准扶贫 | 第13-14页 |
2.2 基本理论 | 第14-16页 |
2.2.1 可行能力理论 | 第14-15页 |
2.2.2 社会治理理论 | 第15-16页 |
2.3 国内外对农村反贫困的研究 | 第16-24页 |
2.3.1 农村贫困状况 | 第16-17页 |
2.3.2 农村贫困的成因研究 | 第17-18页 |
2.3.3 贫困线的研究 | 第18-19页 |
2.3.4 农村反贫困的方式研究 | 第19-20页 |
2.3.5 农村反贫困的对策研究 | 第20-22页 |
2.3.6 农村反贫困的效果研究 | 第22-24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24-25页 |
3 江西省Y县农村反贫困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5-45页 |
3.1 研究总体的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3.1.1 资料的获取 | 第25页 |
3.1.2 江西Y县的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3.2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3.3 江西省Y县农村反贫困现状 | 第27-37页 |
3.3.1 江西省Y县农村反贫困的实施情况 | 第27-33页 |
3.3.2 江西省Y县农村反贫困对象的受益情况 | 第33-37页 |
3.4 江西省Y县农村反贫困中出现的问题 | 第37-42页 |
3.4.1 农民的可行能力不足 | 第37-41页 |
3.4.2 Y县农村反贫困资金的使用欠妥 | 第41-42页 |
3.4.3 Y县农村反贫困治理主体单一 | 第42页 |
3.5 江西省Y县农村反贫困中出现问题的成因 | 第42-45页 |
3.5.1 自然地理和环境等因素 | 第43页 |
3.5.2 行为主体的意志因素 | 第43-45页 |
4 提升江西省Y县农村反贫困效益的思路与建议 | 第45-51页 |
4.1 加强贫困群体的可行能力建设 | 第45-46页 |
4.2 完善农村反贫困监督机制 | 第46-47页 |
4.3 建构多元主体参与的农村反贫困治理体系 | 第47页 |
4.4 提高贫困主体农村反贫困的参与度 | 第47-48页 |
4.5 加大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 | 第48-49页 |
4.6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反贫困 | 第49-51页 |
5 总结与讨论 | 第51-52页 |
5.1 总结 | 第51页 |
5.2 讨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附录1 | 第58-59页 |
附录2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