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格达组粘土岩蠕变特性试验研究及其边坡蠕变变形分析--以四川江铜稀土工业园区边坡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昔格达地层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外软岩流变力学试验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岩石蠕变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 第16-27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16-17页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16页 |
2.1.2 气象与水文 | 第16-17页 |
2.2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17-18页 |
2.2.1 地质构造 | 第17页 |
2.2.2 地震 | 第17-18页 |
2.3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18-20页 |
2.3.1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2.3.2 地层岩性 | 第18-19页 |
2.3.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9页 |
2.3.4 人类工程活动 | 第19-20页 |
2.4 边坡的基本特征 | 第20-27页 |
2.4.1 边坡的基本概况 | 第20-21页 |
2.4.2 B区边坡的形态特征 | 第21-22页 |
2.4.3 B区边坡的结构特征 | 第22页 |
2.4.4 B区边坡的变形特征 | 第22-24页 |
2.4.5 边坡变形破坏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7页 |
第3章 粘土岩蠕变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 | 第27-51页 |
3.1 土样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27-30页 |
3.2 试验仪器与试验方法 | 第30-33页 |
3.2.1 试验仪器 | 第30-31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3.3 粘土岩直剪蠕变试验成果分析 | 第33-39页 |
3.3.1 剪应变—时间蠕变曲线分析 | 第33-37页 |
3.3.2 剪应力—剪应变等时曲线分析 | 第37-39页 |
3.4 粘土岩蠕变变形的组成 | 第39-40页 |
3.5 粘土岩蠕变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40-49页 |
3.5.1 基本模型及蠕变特征 | 第41-42页 |
3.5.2 模型的选取及建立 | 第42-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粘土岩的长期强度及破坏 | 第51-67页 |
4.1 长期强度的概念 | 第51-52页 |
4.2 长期破坏准则 | 第52-53页 |
4.3 长期强度方程 | 第53-66页 |
4.3.1 长期强度方程的建立方法 | 第53-55页 |
4.3.2 粘土岩长期强度方程的确定 | 第55-65页 |
4.3.3 粘土岩抗剪强度的确定 | 第65-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边坡蠕变变形分析 | 第67-74页 |
5.1 有限差分软件FLAC简介 | 第67-68页 |
5.2 模型建立 | 第68-69页 |
5.3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69-71页 |
5.4 FLAC计算结果分析 | 第71-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