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8-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页 |
1.2 半胱胺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2.1 半胱胺的促生长作用 | 第19-20页 |
1.2.2 半胱胺对消化功能的调节作用 | 第20页 |
1.2.3 半胱胺的抗氧化作用 | 第20-21页 |
1.2.4 半胱胺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 第21页 |
1.3 半胱胺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 第21-22页 |
1.3.1 在家禽上的应用 | 第21-22页 |
1.3.2 在猪生产上的应用 | 第22页 |
1.3.3 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 | 第22页 |
1.3.4 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 | 第22页 |
1.4 半胱胺在毛皮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 第22-23页 |
1.5 半胱胺在生产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 第23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半胱胺对育成期水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24-4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2.1.2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粮 | 第24页 |
2.1.3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第24页 |
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4-25页 |
2.1.5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7页 |
2.2.1 半胱胺对育成期水貂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2 半胱胺对育成期雄性水貂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第27-29页 |
2.2.3 半胱胺对育成期雄性水貂氮代谢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4 半胱胺对育成期雄性水貂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0-34页 |
2.2.5 半胱胺对育成期雄性水貂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34-37页 |
2.3 讨论 | 第37-40页 |
2.3.1 半胱胺对育成期雄性水貂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2 半胱胺对育成期雄性水貂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第38页 |
2.3.3 半胱胺对育成期雄性水貂氮代谢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4 半胱胺对育成期水貂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5 半胱胺对育成期水貂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40页 |
2.4 结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半胱胺对冬毛期水貂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2-5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3.1.2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粮 | 第42页 |
3.1.3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第42-43页 |
3.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3页 |
3.1.5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4页 |
3.2.1 半胱胺对冬毛期水貂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43-45页 |
3.2.2 半胱胺对冬毛期水貂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3 半胱胺对冬毛期水貂氮代谢的影响 | 第47-50页 |
3.2.4 半胱胺对冬毛期水貂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50-51页 |
3.2.5 半胱胺对冬毛期水貂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51-54页 |
3.3 讨论 | 第54-57页 |
3.3.1 半胱胺对冬毛期水貂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54页 |
3.3.2 半胱胺对冬毛期水貂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3 半胱胺对冬毛期水貂氮代谢的影响 | 第55页 |
3.3.4 半胱胺对冬毛期水貂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5 半胱胺对冬毛期水貂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56-57页 |
3.4 结论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半胱胺对冬毛期水貂IGF-I、IGF-IR及GHR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58-6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8页 |
4.1.2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粮 | 第58页 |
4.1.3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第58页 |
4.1.4 试剂及仪器 | 第58页 |
4.1.5 试验方法 | 第58-6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4.2.1 总RNA及目的基因片段检测结果 | 第61-62页 |
4.2.2 引物测序结果及分析 | 第62-63页 |
4.2.3 内参基因及目的基因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 第63-64页 |
4.2.4 半胱胺对冬毛期水貂肝脏IGF-I、IGF-IR和GHR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64-66页 |
4.3 讨论 | 第66-67页 |
4.4 结论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8-69页 |
5.1 总体结论 | 第68页 |
5.2 创新点 | 第68页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作者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