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前言 | 第8-16页 |
1. 疟疾和疟原虫简介 | 第8-9页 |
2. RNA干扰概述 | 第9-11页 |
3. 疟原虫中RNAi研究概述 | 第11-12页 |
4. MicroRNAs介绍及在疟疾基因调控作用 | 第12-13页 |
5. var基因和PFEMP1蛋白 | 第13-16页 |
二、实验材料 | 第16-22页 |
1. 主要生物化学试剂及耗 | 第16-17页 |
2. 引物、MicroRNA mimics/inhibitor | 第17-18页 |
3. 质粒载体 | 第18-20页 |
4. 疟原虫虫株 | 第20页 |
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6. 分析软件 | 第21-22页 |
三、实验方法 | 第22-46页 |
1. 红内期恶性疟原虫3D7的体外培养、冻存与复苏 | 第22-24页 |
1.1 恶性疟原虫3D7的体外培养 | 第22-23页 |
1.2 恶性疟原虫3D7的冻存 | 第23页 |
1.3 恶性疟原虫3D7的复苏 | 第23-24页 |
2. 红内期恶性疟原虫3D7的同步化、富集与虫体提取 | 第24-26页 |
2.1 红内期恶性疟原虫3D7的同步化 | 第24页 |
2.2 裂殖体期恶性疟原虫3D7的富集 | 第24-25页 |
2.3 恶性疟原虫3D7虫体的提取 | 第25-26页 |
3. 恶性疟原虫3D7虫体可溶蛋白的提取 | 第26-31页 |
3.1 细胞裂解液的配制 | 第26页 |
3.2 可溶蛋白提取步骤 | 第26-27页 |
3.3 SDS-聚丙烯毗肢凝胶电泳 | 第27-29页 |
3.4 蛋白免疫印记 | 第29-31页 |
4. 总RNA提取与检测 | 第31-33页 |
4.1 总R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4.2 RNA样品的DNase消化 | 第32页 |
4.3 RNA的凝胶电泳 | 第32-33页 |
5. hsa-miRNAs靶基因预测 | 第33-34页 |
6. 质粒的构建 | 第34-40页 |
7. 293T和HUVEC细胞培养 | 第40-42页 |
7.1 高糖DMEM完全培养基的配制 | 第40页 |
7.2 细胞复苏 | 第40页 |
7.3 细胞的镜下观察 | 第40-41页 |
7.4 细胞计数 | 第41页 |
7.5 贴壁细胞的传代培养 | 第41页 |
7.6 细胞冻存 | 第41页 |
7.7 HUVEC细胞培养 | 第41-42页 |
8. hsa-miRNA靶基因的体外筛选 | 第42-44页 |
8.1 293T细胞的转染(Transfection) | 第42-43页 |
8.2 双荧光素酶实验(Dual-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 | 第43-44页 |
9. 融合表达质粒构建 | 第44页 |
10. 粘附实验 | 第44-45页 |
11. 统计学分析 | 第45-46页 |
四、实验结果 | 第46-60页 |
本研究基本思路 | 第46-47页 |
4.1 靶点预测发现人miR-185靶向疟原虫var(pfl1955w)基因的db1序列 | 第47-50页 |
4.2 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人miR-185靶向dbl~(3216-3222) | 第50-53页 |
4.3 293T细胞中,过表达人miR-185能够下调var (pf11955w)mRNA表达 | 第53-57页 |
4.4 恶性疟原虫3D7中,过表达人miR-185能够下调var(pf11955w)mRNA表达 | 第57-58页 |
4.5 过表达人miR-185减弱感染的红细胞与人内皮细胞间粘附 | 第58-60页 |
五、讨论 | 第60-64页 |
六、结论 | 第64-65页 |
七、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