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论文--贵金属、铂族金属及其合金论文

Ag-4Gu-0.3Ni-La四元合金中稀土相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银基电接触材料第13-14页
        1.2.1 银基电接触材料概述第13页
        1.2.2 Ag-Cu-Ni电接触材料的发展第13-14页
    1.3 稀土元素在银合金中的作用及在银基电接触材料中应用研究第14-16页
        1.3.1 稀土金属的性质第14-15页
        1.3.2 稀土元素在银合金中的作用第15页
        1.3.3 稀土元素在银基电接触材料中的应用第15-16页
    1.4 稀土在合金中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进展第16-19页
        1.4.1 金属基体中的稀土研究第17页
        1.4.2 晶界处的稀土研究第17-18页
        1.4.3 稀土金属化合物和稀土取代金属化合物第18-19页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第19-22页
第二章 第一性原理与计算软件第22-34页
    2.1 第一性原理第22-26页
        2.1.1 薛定谔波动方程第22-23页
        2.1.2 Born-Oppenheimer近似第23页
        2.1.3 Hartree-Fock近似第23-25页
        2.1.4 密度泛函理论基础第25-26页
    2.2 计算方法第26-29页
        2.2.1 布洛赫定理与k空间取样第26-28页
        2.2.2 平面波赝势法第28-29页
    2.3 弹性性能计算第29-31页
        2.3.1 弹性常数第29-30页
        2.3.2 弹性模量第30-31页
        2.3.3 韧性或脆性行为第31页
    2.4 CASTEP程序包第31-34页
第三章 二元稀土化合物第34-59页
    3.1 引言第34-35页
    3.2 计算细节第35页
    3.3 Ag-La系第35-43页
        3.3.1 晶体结构第35-37页
        3.3.2 生成焓与结合能第37-39页
        3.3.3 电子结构第39-43页
    3.4 Cu-La系第43-49页
        3.4.1 晶体结构第43-45页
        3.4.2 生成焓与结合能第45-46页
        3.4.3 电子结构第46-49页
    3.5 Ni-La系第49-55页
        3.5.1 晶体结构第49-51页
        3.5.2 生成焓与结合能第51-52页
        3.5.3 电子结构第52-55页
    3.6 Ag-Cu-Ni-La合金系二元稀土化合物第55-56页
    3.7 本章小结第56-59页
第四章 压力对稀土化合物的作用第59-75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计算细节第59-60页
    4.3 压力对LaAg_5的作用第60-66页
        4.3.1 压力对晶体结构的影响第60-61页
        4.3.2 压力对弹性力学性能的影响第61-64页
        4.3.3 压力对德拜温度的影响第64页
        4.3.4 压力对电子结构的影响第64-66页
    4.4 压力对LaCu_5、LaNi_5化合物的影响第66-72页
        4.4.1 压力对晶体结构的影响第66-67页
        4.4.2 压力对弹性力学性能的影响第67-70页
        4.4.3 压力对德拜温度的影响第70页
        4.4.4 压力对电子结构的影响第70-72页
    4.5 本章小结第72-75页
第五章 三元稀土化合物第75-85页
    5.1 引言第75页
    5.2 计算细节第75-76页
    5.3 La(Ag,Cu)_5 化合物第76-79页
        5.3.1 La(Ag,Cu)_5 的晶体结构第76-77页
        5.3.2 生成焓与结合能第77页
        5.3.3 弹性力学性能第77-79页
        5.3.4 电子结构第79页
    5.4 La(Cu,Ni)_5 化合物第79-82页
        5.4.1 La(Cu,Ni)_5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第79-80页
        5.4.2 生成焓与结合能第80-81页
        5.4.3 力学性能第81-82页
        5.4.4 电子结构第82页
    5.5 本章小结第82-8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5-88页
    6.1 结论第85-86页
    6.2 展望第86-88页
致谢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7-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强流脉冲电子束和脉冲激光对Zr702表面组织及织构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镀镍碳钢与304不锈钢扩散焊接及复合薄板的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