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刑事古典学派的罪责刑相适应 | 第11-19页 |
第一节 刑事古典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1-13页 |
一、刑事古典学派产生的法律背景 | 第11-12页 |
二、刑事古典学派产生的文化背景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报应主义的罪刑均衡 | 第13-15页 |
一、报应主义罪刑均衡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二、报应主义罪刑均衡的历史价值 | 第14-15页 |
第三节 一般预防主义的罪刑均衡 | 第15-19页 |
一、一般预防主义罪刑均衡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二、一般预防主义罪刑均衡的历史价值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刑事近代学派的罪责刑相适应 | 第19-32页 |
第一节 刑事近代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9-22页 |
一、刑事近代学派产生的社会原因 | 第19-20页 |
二、刑事近代学派产生的文化背景 | 第20-21页 |
三、刑事近代学派产生的方法论基础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刑事近代学派的罪责刑相适应 | 第22-30页 |
一、加罗法洛的罪刑关系理论——社会防卫论 | 第22-24页 |
二、菲利的罪刑关系理论——社会责任论 | 第24-27页 |
三、李斯特的罪刑关系理论——目的刑论 | 第27-30页 |
第三节 刑事近代学派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历史价值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折衷主义”下的罪责刑相适应 | 第32-39页 |
第一节 “折衷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32-34页 |
一、社会防卫思想的雏形及受到的挑战 | 第32-33页 |
二、新社会防卫思想的形成 | 第33页 |
三、“折衷主义”理论的形成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折衷主义”下的罪责刑相适应 | 第34-39页 |
一、“折衷主义”下罪责刑相适应的内容 | 第34-36页 |
二、“折衷主义”下罪责刑相适应的历史价值 | 第36-39页 |
第四章 构建和谐社会下的罪责刑相适应 | 第39-56页 |
第一节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 | 第39-42页 |
一、“79 刑法”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 第39-41页 |
二、“97 刑法”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刑事政策——“宽严相济” | 第43-45页 |
一、宽严相济的含义 | 第43-44页 |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价值 | 第44-45页 |
第四节 和谐社会视野下罪责刑相适应的具体含义及实现 | 第45-56页 |
一、和谐社会视野下罪责刑相适应的具体含义 | 第45-46页 |
二、和谐社会视野下罪责刑相适应的具体实现 | 第46-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