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地球化学论文--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论文

钙镁同位素分析方法的改进完善和对西藏拉萨地块中新世火成岩的岩浆源区示踪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1章 绪论第16-38页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第16-32页
        1.1.1 钙同位素的研究背景及现状第16-23页
        1.1.2 镁同位素的研究背景及现状第23-32页
    1.2 选题依据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32-34页
    1.3 研究方案及完成的工作量第34-38页
        1.3.1 研究方案第34-35页
        1.3.2 完成的工作量第35-38页
第2章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背景及研究进展第38-64页
    2.1 青藏高原的地质概况第38-49页
        2.1.1 青藏高原主要的构造块体第39-45页
        2.1.2 青藏高原主要的缝合带第45-49页
    2.2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研究进展第49-52页
    2.3 拉萨地块钾质-超钾质岩的研究进展第52-57页
        2.3.1 钾质-超钾质岩的研究进展第52-54页
        2.3.2 拉萨地块钾质-超钾质岩的研究进展第54-57页
    2.4 拉萨地块南部埃达克岩的研究进展第57-64页
        2.4.1 埃达克岩的研究进展第57-61页
        2.4.2 拉萨地块南部埃达克岩的研究进展第61-64页
第3章 钙同位素化学分离流程的改进第64-76页
    3.1 引言第64-65页
    3.2 实验准备工作第65-66页
    3.3 Ca同位素化学分离方法的改进第66-73页
        3.3.1 离子交换柱的影响第66-67页
        3.3.2 树脂体积的影响第67-68页
        3.3.3 淋洗酸的影响第68-71页
        3.3.4 上样量及样品岩性的影响第71-72页
        3.3.5 空白的影响第72-73页
    3.4 Ca同位素化学分离流程的检测第73-75页
    3.5 小结第75-76页
第4章 镁同位素化学分离流程的改进第76-86页
    4.1 引言第76-77页
    4.2 实验准备工作第77-78页
    4.3 Mg同位素化学分离流程的改进第78-82页
        4.3.1 淋洗酸浓度的影响第78-80页
        4.3.2 离子交换柱的影响第80-82页
        4.3.3 空白的影响第82页
    4.4 Mg同位素化学分离流程的检测第82-83页
    4.5 Ca、Mg 同位素的同时分离第83-85页
    4.6 小结第85-86页
第5章 拉萨地块中西部米巴勒-麦嘎超钾质岩Ca-Mg同位素组成.第86-106页
    5.1 引言第86-87页
    5.2 地质背景及样品特征第87-89页
    5.3 研究方法第89-90页
        5.3.1 样品溶解第89页
        5.3.2 Ca同位素化学分离及测定第89-90页
        5.3.3 Mg同位素化学分离及测定第90页
    5.4 研究结果第90-94页
    5.5 源区示踪讨论第94-104页
        5.5.1 岩浆演化及风化作用对Ca、Mg同位素的影响第94-99页
        5.5.2 超钾质岩源区的物质组成第99-102页
        5.5.3 俯冲沉积物的成分探讨第102-104页
    5.6 小结第104-106页
第6章 拉萨地块中-南部钾质岩及埃达克岩Ca-Mg同位素组成第106-122页
    6.1 引言第106-107页
    6.2 地质背景及样品特征第107-109页
    6.3 研究方法第109-111页
        6.3.1 Ca同位素化学分离及测定第109-110页
        6.3.2 Mg同位素化学分离及测定第110-111页
    6.4 研究结果第111-115页
    6.5 源区示踪讨论第115-120页
        6.5.1 岩浆演化及风化作用对Ca、Mg同位素的影响第115-117页
        6.5.2 钾质岩及埃达克岩的Ca-Mg同位素特征第117-118页
        6.5.3 钾质岩、埃达克岩和超钾质岩的成因关系探讨第118-120页
    6.6 小结第120-122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22-126页
    7.1 结论第122-123页
    7.2 展望第123-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64页
附录第164-172页
致谢第172-176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76-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天山古生代长英质侵入体岩石成因及其构造背景
下一篇:南海西北部36 kyr BP以来的古气候环境演变与驱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