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历史地质学、地层学论文--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论文--新生代(界)论文

青藏高原东南缘剑川盆地新生代年代地层格架、古环境与古高程重建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3页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6-19页
        1.1.1 青藏高原东南缘研究进展第16-19页
        1.1.2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9页
    1.2 选题目的、来源和意义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0-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20页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第20-21页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第21-23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23-28页
    2.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述第23-24页
        2.1.1 研究区位置第23页
        2.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第23-24页
    2.2 剑川盆地地质背景第24-28页
        2.2.1 剑川盆地新生代岩石地层单位第24-27页
        2.2.2 剑川盆地岩浆岩第27页
        2.2.3 剑川盆地周缘主要新生代断裂构造特征第27-28页
第三章 实测剖面地层序列与沉积学第28-45页
    3.1 实测剖面描述及岩石地层序列第28-39页
    3.2 实测剖面沉积相研究第39-43页
        3.2.1 九子岩组第39-41页
        3.2.2 双河组第41-43页
    3.3 剑川盆地古近纪沉积演化第43-45页
第四章 剑川盆地年代地层第45-63页
    4.1 介形类生物年代地层第45-59页
        4.1.1 生物地层学第45-46页
        4.1.2 样品采集与室内处理第46-47页
        4.1.3 鉴定结果第47-55页
        4.1.4 标准化石第55-56页
        4.1.5 介形类化石组合和区域对比第56-59页
    4.2 锆石U/Pb年龄约束第59-63页
第五章 剑川盆地孢粉化石组合与植被类型第63-73页
    5.1 孢粉化石采样与结果第63-66页
        5.1.1 孢粉样品采集第63页
        5.1.2 孢粉样品室内处理第63-66页
    5.2 孢粉组合划分第66-69页
    5.3 古植被演化第69-73页
        5.3.1 最近亲缘属种生态环境第70-71页
        5.3.2 剑川盆地双河组古植被演化第71-73页
第六章 剑川盆地晚始新世古温度与古高程重建第73-95页
    6.1 古温度定量重建方法及原理第73-75页
        6.1.1 共存分析古温度法第73-75页
        6.1.2 二元同位素(ClumpedIsotope,TΔ_(47))古温度第75页
    6.2 剑川盆地晚始新世古温度定量重建第75-80页
        6.2.1 孢粉共存分析法重建MAAT第75-77页
        6.2.2 二元同位素TΔ_(47)古温度第77-80页
    6.3 古高程定量重建原理及方法第80-84页
        6.3.1 同位素古高程计第80-83页
        6.3.2 植被型高程计第83-84页
    6.4 剑川盆地晚始新世古高程定量重建第84-92页
        6.4.1 碳氧同位素样品处理过程第84-85页
        6.4.2 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第85页
        6.4.3 碳酸盐岩样品成岩历史第85-88页
        6.4.4 大气降水及氧同位素古高程结果第88-91页
        6.4.5 剑川盆地植被共存分析法古高程第91-92页
    6.5 滇西藏东地区古高程变化第92-95页
第七章 剑川盆地晚始新世古环境重建第95-101页
    7.1 碳氧同位素古环境讨论第95-97页
        7.1.1 碳氧同位素相关性的古环境讨论第95-96页
        7.1.2 碳同位素古环境讨论第96-97页
    7.2 介形类动物的古环境讨论第97-99页
    7.3 孢粉组合植被类型的古环境讨论第99-101页
第八章 微体化石主要属种系统描述第101-116页
    8.1 介形类主要属种系统描述第101-111页
    8.2 孢粉主要属种系统描述第111-116页
第九章 结论第116-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2页
附表第132-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衰变生热对炭质碎屑成熟度的催化影响
下一篇:湖北恩施与克什米尔地区早三叠世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