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的后工业景观设计研究--以吉林省吉林地区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后工业景观设计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工业遗产的后工业景观设计综述 | 第17-34页 |
2.1 后工业景观概念 | 第17-22页 |
2.1.1 后工业景观的定义与分类 | 第17页 |
2.1.2 后工业景观产生的背景 | 第17-20页 |
2.1.3 多层级后工业景观规划建议 | 第20-22页 |
2.2 工业遗产资源概述 | 第22-33页 |
2.2.1 工业遗产资源概述 | 第22-23页 |
2.2.2 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与评价原则 | 第23-26页 |
2.2.3 工业遗产的分级保护策略 | 第26-27页 |
2.2.4 场地环境的整治 | 第27-29页 |
2.2.5 因地制宜的取舍原则 | 第29-32页 |
2.2.6 营造场所精神 | 第32-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吉林省吉林地区后工业景观规划设计基础 | 第34-52页 |
3.1 吉林地区工业遗产的历史沿革 | 第34-46页 |
3.1.1 吉林地区工业的历史背景 | 第34-35页 |
3.1.2 历史上各个时期吉林工业的发展概况 | 第35-42页 |
3.1.3 吉林地区工业遗产调查 | 第42-46页 |
3.2 吉林地区后业景观发展的优势 | 第46-48页 |
3.2.1 基础设施优势 | 第46-47页 |
3.2.2 地理位置优势 | 第47页 |
3.2.3 旅游资源优势 | 第47-48页 |
3.3 吉林地区后业景观发展动力研究 | 第48-50页 |
3.3.1 公众思维与时俱进 | 第48-49页 |
3.3.2 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 第49页 |
3.3.3 城市个性化发展要求 | 第49-50页 |
3.4 吉林地区后业景观现状问题研究 | 第50-51页 |
3.4.1 发展脚步落后 | 第50页 |
3.4.2 缺少精品项目 | 第50页 |
3.4.3 缺乏宣传力度 | 第50-51页 |
3.4.4 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 第51页 |
3.4.5 缺少人性化空间 | 第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舒兰矿务局公园设计实践 | 第52-67页 |
4.1 舒兰矿务局背景介绍及规划策略 | 第52-59页 |
4.1.1 地段历史 | 第53-54页 |
4.1.2 工业遗产现状与城市设计框架 | 第54-58页 |
4.1.3 舒兰矿务局的场地特征 | 第58-59页 |
4.2 规划策略 | 第59-61页 |
4.2.1 保护利用遗产资源 | 第60页 |
4.2.2 把握地段工业气氛 | 第60页 |
4.2.3“人-煤-大地”主题 | 第60-61页 |
4.3 舒兰矿务局后工业景观设计思路 | 第61-66页 |
4.3.1 工业设施的再利用 | 第61-63页 |
4.3.2 生态策略与植物种植设计 | 第63-64页 |
4.3.3 交通设计 | 第64-65页 |
4.3.4 人性化空间尺度 | 第65页 |
4.3.5 开放式公园 | 第65-66页 |
4.4 方案的局限性 | 第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