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一) 国内城市发展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 国外关于城市化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文章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发展理论 | 第18-26页 |
一、城市的产生 | 第18-19页 |
二、城市的作用 | 第19-21页 |
三、城乡关系 | 第21-24页 |
(一) 城乡的对立 | 第21-22页 |
(二) 城乡对立的消灭 | 第22-23页 |
(三) 城乡融合的途径 | 第23-24页 |
四、住房问题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列宁、斯大林的城市发展理论 | 第26-30页 |
一、城市中心理论 | 第26-27页 |
二、城镇化的动力 | 第27页 |
三、城乡融合的途径 | 第27-30页 |
第三章 中国的城市发展理论 | 第30-44页 |
一、毛泽东的城市发展理论 | 第31-33页 |
(一) 城乡关系 | 第31-32页 |
(二) 转移工作重心,注重城市经济建设 | 第32-33页 |
二、邓小平的城市发展理论 | 第33-36页 |
(一) 城乡关系 | 第33-34页 |
(二) “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 | 第34-36页 |
三、江泽民的城市发展理论 | 第36-39页 |
(一) 统筹城乡发展 | 第36-38页 |
(二)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 第38-39页 |
四、胡锦涛的城市发展理论 | 第39-41页 |
(一) 统筹城乡发展 | 第39-41页 |
(二) 统筹区域发展 | 第41页 |
五、习近平的城市发展理论 | 第41-44页 |
(一)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 第41-42页 |
(二) 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 第42-44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 | 第44-54页 |
一、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44-49页 |
(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44-46页 |
(二) 人与人的和谐 | 第46-49页 |
二、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 第49-54页 |
(一) 城乡一体化的政策 | 第49-50页 |
(二)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途径 | 第50-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