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 1.2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历程 | 第9-11页 |
| 1.3 3C绿色变电站的提出及发展历程 | 第11页 |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第2章 3C绿色变电站的设计特色 | 第13-24页 |
| 2.1 3C绿色变电站总体设计原则 5 | 第13页 |
| 2.2 “3C”技术的设计特色 | 第13-19页 |
| 2.2.1 3C绿色变电站通讯规约的大统一 | 第13-15页 |
| 2.2.2 变电站总体布置“3C”要求 | 第15页 |
| 2.2.3 变电站设备智能化的设计 | 第15-16页 |
| 2.2.4 变电站控制网络化的设计 | 第16-19页 |
| 2.3 “绿色”技术的设计特色 | 第19-20页 |
| 2.3.1 绿色技术总的要求 | 第19页 |
| 2.3.2 节约占地 | 第19页 |
| 2.3.3 节能降耗 | 第19页 |
| 2.3.4 节约用水 | 第19页 |
| 2.3.5 节约材料 | 第19-20页 |
| 2.3.6 环境保护 | 第20页 |
| 2.4 3C绿色变电站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20-23页 |
| 2.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0页 |
| 2.4.2 3C绿色变电站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20-23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3C绿色变电站(220KV排岭变电站)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 第24-47页 |
| 3.1 3C绿色变电站(220KV排岭变电站)工程简介 | 第24页 |
| 3.2 220KV排岭变电站工程“3C”技术应用研究 | 第24-39页 |
| 3.2.1 主要电气设备智能化 | 第24-28页 |
| 3.2.2 控制保护系统 | 第28-39页 |
| 3.3 220KV排岭变电站工程“绿色”设计研究 | 第39-44页 |
| 3.3.1 节地与土地利用 | 第39-40页 |
| 3.3.2 节能与能源利用 | 第40-42页 |
| 3.3.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第42-43页 |
| 3.3.4 节材与材料利用 | 第43-44页 |
| 3.3.5 站内外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 | 第44页 |
| 3.4 220KV排岭变电站工程3C绿色评价结果 | 第44-4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预制光缆与光缆专用槽盒在3C绿色变电站的应用 | 第47-65页 |
| 4.1 问题的提出 | 第47-48页 |
| 4.2 预制光缆在3C绿色变电站的应用 | 第48-60页 |
| 4.2.1 传统光缆熔接方案 | 第48-50页 |
| 4.2.2 预制光缆方案 | 第50-53页 |
| 4.2.3 预制光缆的技术特性 | 第53-56页 |
| 4.2.4 预制光缆在220kV排岭变电站的实例应用 | 第56-60页 |
| 4.3 光缆专用槽盒在3C绿色变电站的应用 | 第60-63页 |
| 4.3.1 常规电缆槽盒与光缆保护 | 第60页 |
| 4.3.2 光缆专用槽盒的应用 | 第60-61页 |
| 4.3.3 光缆专用槽盒与传统电缆槽盒性能对比 | 第61-63页 |
| 4.3.4 光缆专用槽盒在220kV排岭变电站的实例应用 | 第63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5章 图模一体可视化集成设计在3C绿色变电站的应用 | 第65-70页 |
| 5.1 可视化集成设计的提出 | 第65-66页 |
| 5.2 图模一体可视化集成设计方法 | 第66-67页 |
| 5.3 图模一体可视化集成设计软件 | 第67-68页 |
| 5.3.1 主要功能 | 第67-68页 |
| 5.3.2 总体性能指标 | 第68页 |
| 5.4 图模一体可视化集成设计软件应用实例 | 第68-69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 6.1 本论文主要工作成果 | 第70-71页 |
| 6.2 有待继续研究的工作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