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桌面平台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1 信息化教学中的需求背景 | 第12页 |
1.1.2 信息化教学中的技术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5-17页 |
1.3 系统的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1.3.2 系统创新点 | 第17页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17-19页 |
第2章 相关工具与技术概述 | 第19-27页 |
2.1 虚拟化相关技术 | 第19-20页 |
2.1.1 PC虚拟化技术 | 第19-20页 |
2.1.2 应用程序虚拟化技术 | 第20页 |
2.2 云桌面平台相关技术 | 第20-25页 |
2.2.1 思杰Xen Server | 第20-21页 |
2.2.2 思杰Xen Desktop | 第21-22页 |
2.2.3 云基础服务 | 第22页 |
2.2.4 威睿view manager4.5 | 第22-25页 |
2.2.5 数据存储方式 | 第25页 |
2.3 私有云的优势 | 第25-26页 |
2.3.1 私有云能够提高现有设备的管理效率 | 第25页 |
2.3.2 私有云能够提高现有设备的容错性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长沙某高校虚拟桌面平台需求分析 | 第27-34页 |
3.1 长沙某高校教学数据存储技术背景 | 第27-28页 |
3.2 业务需求 | 第28-30页 |
3.2.1 信息化教学管理中的实际困难 | 第28-29页 |
3.2.2 虚拟桌面教学平台的现实需求 | 第29页 |
3.2.3 虚拟桌面教学平台的建设目标 | 第29-30页 |
3.3 功能需求 | 第30页 |
3.4 平台主要模块功能需求 | 第30-32页 |
3.4.1 桌面管理模块的需求 | 第30-31页 |
3.4.2 平台监控模块的需求 | 第31-32页 |
3.4.3 系统配置管理模块的需求 | 第32页 |
3.5 非功能需求 | 第32-3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长沙某高校虚拟桌面平台系统设计 | 第34-49页 |
4.1 总体设计 | 第34-40页 |
4.1.1 系统整体规划 | 第34-36页 |
4.1.2 硬件环境设计 | 第36-37页 |
4.1.3 虚拟桌面平台的总体架构 | 第37-38页 |
4.1.4 虚拟桌面平台的设计原则 | 第38页 |
4.1.5 虚拟桌面平台的软硬件环境 | 第38-39页 |
4.1.6 虚拟桌面平台的功能总体设计 | 第39-40页 |
4.2 桌面管理模块设计 | 第40-44页 |
4.2.1 资源池创建时序 | 第40-41页 |
4.2.2 师生认证和鉴权 | 第41页 |
4.2.3 师生准备虚拟桌面 | 第41-42页 |
4.2.4 师生建立远程桌面 | 第42-43页 |
4.2.5 远程桌面交互 | 第43-44页 |
4.3 平台监控模块设计 | 第44-45页 |
4.3.1 表的设计 | 第44-45页 |
4.3.2 信息采集 | 第45页 |
4.4 系统配置管理模块设计 | 第45-48页 |
4.4.1 配置维护信息 | 第45-46页 |
4.4.2 页面信息 | 第46-47页 |
4.4.3 核心网设计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虚拟桌面平台应用与性能测试 | 第49-61页 |
5.1 虚拟桌面平台的整体应用 | 第49-50页 |
5.1.1 虚拟桌面管理整体架构 | 第49-50页 |
5.1.2 虚拟桌面访问整体架构 | 第50页 |
5.2 桌面管理模块的应用 | 第50-54页 |
5.2.1 计算资源池模块的应用 | 第50-52页 |
5.2.2 师生认证和鉴权模块的应用 | 第52-53页 |
5.2.3 存储资源池模块的实现 | 第53-54页 |
5.3 虚拟桌面平台监控的应用 | 第54-55页 |
5.4 系统配置管理的应用 | 第55-56页 |
5.5 性能效果分析 | 第56-60页 |
5.5.1 IO虚拟化性能对比 | 第56-57页 |
5.5.2 私有云CPU使用率 | 第57-58页 |
5.5.3 私有云的成本优势 | 第58-6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