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导论 | 第8-12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8页 |
(二) 文献评述 | 第8-10页 |
(三) 交往理性与国家治理相关理论 | 第10-11页 |
1.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 第10页 |
2. 协商民主理论 | 第10-11页 |
3. 国家治理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页 |
(四)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11-12页 |
二、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哲学基础与主要内容 | 第12-22页 |
(一) 交往理性是协商民主理论的哲学基础 | 第12-18页 |
1. 交往行动理论的哲学基础 | 第12-14页 |
2. 交往行动理论的语言学建构 | 第14-15页 |
3. 交往合理性的规范基础 | 第15-16页 |
4. 交往理论范式的核心范畴:主体间性 | 第16-18页 |
(二) 哈贝马斯协商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1. 商谈与民主的原则 | 第18-19页 |
2. 哈贝马斯协商的双轨制模式 | 第19-20页 |
(三) 协商与治理:概念关联 | 第20-22页 |
1.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推进协商民主的发展 | 第20-21页 |
2. 协商民主是通往治理和善治的途径 | 第21-22页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商民主发展的背景 | 第22-28页 |
(一)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 第22-24页 |
1. 国家治理的中国语境 | 第22-23页 |
2.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改革指向 | 第23-24页 |
(二) 从管理到治理:中国国家治理的实践演进 | 第24-25页 |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国家治理探索 | 第24-25页 |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传统国家治理模式的改革 | 第25页 |
(三) 国家治理与协商民主的内在逻辑 | 第25-28页 |
1.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 | 第25-26页 |
2. 协商民主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 | 第26-28页 |
四、当前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面临的交往理性缺失问题以及成因分析 | 第28-32页 |
(一) 断裂与失衡的社会 | 第28-29页 |
1. 断裂的中国社会结构 | 第28-29页 |
2. 失衡的中国的权利(力)分布 | 第29页 |
(二) 价值多元与文化冲突 | 第29-30页 |
1. 价值多元 | 第29-30页 |
2. 文化冲突 | 第30页 |
(三) 执政党面临的挑战 | 第30-32页 |
1. 执政风险的挑战 | 第30-31页 |
2. 信仰危机的挑战 | 第31-32页 |
五、借鉴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 第32-38页 |
(一) 着眼协商主体,提升协商实效性 | 第32-33页 |
1. 拓展参与协商主体的范围 | 第32页 |
2. 提升协商主体的协商意识 | 第32-33页 |
3. 提高协商参与者的协商能力 | 第33页 |
(二) 明确协商内容,增强公开性 | 第33-35页 |
1. 明确协商议题的标准 | 第33页 |
2. 扩大协商议题,拓宽参与领域 | 第33-34页 |
3. 增加协商内容的透明度 | 第34-35页 |
4. 创新参与方式 | 第35页 |
(三) 健全协商制度,强化规范性 | 第35-37页 |
1. 完善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制度 | 第35-36页 |
2. 完善人大工作中的协商制度 | 第36页 |
3. 完善政府决策中的协商制度 | 第36页 |
4. 完善基层的协商制度 | 第36页 |
5. 重视建立非正式协商制度 | 第36-37页 |
(四) 结语: 亟待开拓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