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理论综述 | 第10-11页 |
二、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基本理论综述 | 第11-12页 |
三、 “互联网+融资租赁”的理论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四、小结 | 第13-14页 |
第三节 逻辑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逻辑框架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 第15-17页 |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现状及困境突破:必要性分析 | 第17-25页 |
第一节 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情况 | 第18-22页 |
一、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业态形式 | 第18-19页 |
二、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9-22页 |
第二节 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困境 | 第22-24页 |
一、资金来源单一带来的融资难问题 | 第22-23页 |
二、资产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风险管理压力 | 第23-24页 |
三、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 第24页 |
第三节 突破困境的两大新路径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互联网与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的融合:可能性分析 | 第25-37页 |
第一节 “资产出表”的实现: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 | 第25-31页 |
一、 “非标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的本质 | 第25页 |
二、我国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 第25-29页 |
三、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 第29-31页 |
第二节 资产流动性的实现: “互联网+融资租赁” | 第31-35页 |
一、我国 “互联网+融资租赁”平台的发展情况 | 第31-32页 |
二、我国 “互联网+融资租赁”平台的主要业务模式 | 第32-34页 |
三、 “互联网+融资租赁”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 第34-35页 |
第三节 两者融合的可能性分析 | 第35-37页 |
一、外部政策红利下的可创造性 | 第35页 |
二、两者本质和目的的一致性 | 第35页 |
三、业务模式的可对接性 | 第35页 |
四、两者的优劣势互补性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互联网平台下的融资租赁 “类资产证券化”探索:实践案例 | 第37-47页 |
第一节 陆金所金融资产交易平台(Lfex) | 第37-39页 |
一、陆金所Lfex平台的特色 | 第37-38页 |
二、陆金所平台上线的金融租赁信托型类资产证券化产品 | 第38-39页 |
第二节 五星财富平台的e+ABS交易模式 | 第39-41页 |
第三节 方正证券皖新租赁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 | 第41-42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42-47页 |
一、案例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二、启示:设立非标资产交易所 | 第43-47页 |
第五章 互联网平台下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的实现:交易结构设计 | 第47-61页 |
第一节 交易结构的功能定义 | 第47页 |
第二节 交易结构设计的核心机制 | 第47-50页 |
一、资产风险与收益分析 | 第47-48页 |
二、资产重组原理 | 第48页 |
三、风险隔离机制 | 第48-50页 |
四、信用增级机制 | 第50页 |
第三节 交易结构设计 | 第50-58页 |
一、交易主体 | 第50-52页 |
二、交易流程 | 第52-57页 |
三、交易系统技术架构 | 第57-58页 |
第四节 交易设计中的监管问题 | 第58-61页 |
一、资产准入监管 | 第58-59页 |
二、信息披露监管 | 第59页 |
三、网络安全监管 | 第59页 |
四、关联交易监管 | 第59-60页 |
五、其他问题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性总结及前景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