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网点智能化服务客户接受行为实证研究--以柳州市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银行网点智能化服务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2.3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4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假设 | 第19-24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1.1 技术接受模型(TAM) | 第19-20页 |
2.1.2 感知风险理论 | 第20页 |
2.1.3 创新扩散理论 | 第20-21页 |
2.2 研究变量的界定及假设 | 第21-24页 |
第三章 银行网点智能化服务客户的基本特征分析 | 第24-29页 |
3.1 调查基本情况 | 第24-26页 |
3.1.1 问卷设计 | 第24-25页 |
3.1.2 数据收集 | 第25-26页 |
3.2 银行客户的个体特征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3.3 银行网点智能化服务使用特征统计分析 | 第27-29页 |
第四章 银行网点智能化服务客户接受行为的实证分析 | 第29-45页 |
4.1 效度与信度分析 | 第29-34页 |
4.1.1 信度分析 | 第29-30页 |
4.1.2 效度分析 | 第30-34页 |
4.2 相关分析 | 第34-35页 |
4.3 回归分析 | 第35-37页 |
4.3.1 使用意愿的回归分析 | 第35-36页 |
4.3.2 实际使用行为的回归分析 | 第36-37页 |
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37-42页 |
4.4.1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 | 第37-39页 |
4.4.2 结构方程模型假设检验 | 第39-41页 |
4.4.3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4.5 研究结论比较分析 | 第42-45页 |
第五章 促进银行网点智能化服务发展的建议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