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3页 |
1.1 选题目的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技术关键 | 第11-1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4.2 技术路线及技术关键 | 第11-12页 |
1.5 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火成岩测井岩性识别 | 第13-25页 |
2.1 火成岩岩性测井学分类 | 第13页 |
2.2 测井岩性敏感性参数分析 | 第13-15页 |
2.2.1 自然伽马测井 | 第14页 |
2.2.2 密度测井 | 第14页 |
2.2.3 声波测井 | 第14页 |
2.2.4 补偿中子测井 | 第14页 |
2.2.5 电阻率测井 | 第14-15页 |
2.3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建立岩性识别模型 | 第15-23页 |
2.3.1 常规测井资料交会图法识别岩性 | 第15-19页 |
2.3.2 用数学方法建立火成岩岩性识别模型 | 第19-23页 |
2.4 建立火成岩电成像岩性解释图版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火成岩含油储层孔隙类型分类 | 第25-29页 |
第四章 储层物性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 | 第29-32页 |
4.1 火成岩物性分析数据特征 | 第29页 |
4.2 储层物性控制因素 | 第29-32页 |
4.2.1 岩相和岩性的控制 | 第29-30页 |
4.2.2 蚀变、溶蚀及充填作用的控制 | 第30页 |
4.2.3 风化淋滤和断层的控制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储层物性参数解释模型 | 第32-46页 |
5.1 孔隙度计算模型 | 第32-43页 |
5.1.1 岩心分析孔隙度统计模型 | 第32-33页 |
5.1.2 双矿物交会孔隙度计算模型 | 第33-34页 |
5.1.3 元素俘获能谱测井(ECS)孔隙度计算模型 | 第34-35页 |
5.1.4 核磁共振孔隙度模型 | 第35-38页 |
5.1.5 裂缝孔隙度计算模型 | 第38-43页 |
5.2 渗透率计算模型 | 第43-46页 |
5.2.1 岩心分析渗透率统计模型 | 第43-44页 |
5.2.2 基岩渗透率计算模型 | 第44页 |
5.2.3 双侧向裂缝渗透率计算 | 第44-46页 |
第六章 储层有效性评价及储层质量划分 | 第46-53页 |
6.1 蚀变作用对储层孔隙度的影响及蚀变程度判断 | 第46-48页 |
6.2 基质物性评价 | 第48-49页 |
6.3 裂缝有效性评价 | 第49-51页 |
6.4 储层质量划分 | 第51-53页 |
第七章 流体性质识别方法 | 第53-61页 |
7.1 含油储层特征及产能分析 | 第53-54页 |
7.2 含油性定性评价 | 第54-55页 |
7.3 含油性定量评价 | 第55-61页 |
7.3.1 正态分布法判别流体性质 | 第55-56页 |
7.3.2 Fisher判别法识别流体性质 | 第56-58页 |
7.3.3 含油饱和度定量计算 | 第58-61页 |
第八章 应用效果分析 | 第61-65页 |
1、P666 井 | 第61-63页 |
2、P665 井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