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群体形式婚姻初探--以主体建构为研究视角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3.1 关于主体建构视角的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关于同性恋群体的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3.3 关于同性恋群体婚姻问题的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4 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1.4.1 出柜 | 第18页 |
1.4.2 家庭出柜 | 第18-19页 |
1.4.3 同妻、同夫 | 第19页 |
1.4.4 形式婚姻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20-23页 |
2.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2.2.1 抽样方法 | 第20页 |
2.2.2 半结构式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 | 第20-23页 |
第三章 理论视角 | 第23-28页 |
3.1 建构主义、科学主义和主体视角 | 第23-25页 |
3.1.1 建构主义 | 第23-24页 |
3.1.2 科学主义 | 第24页 |
3.1.3 主体视角 | 第24-25页 |
3.2 主体建构视角 | 第25-26页 |
3.2.1 主体的含义 | 第25页 |
3.2.2 主体建构视角的含义 | 第25-26页 |
3.2.3 主体建构视角的意义 | 第26页 |
3.3 主体建构视角在本文的运用 | 第26-28页 |
第四章 他们的世界 | 第28-43页 |
4.1 选择形式婚姻的原因 | 第28-31页 |
4.1.1 走上形婚道路的主要原因 | 第28-30页 |
4.1.2 走上形婚道路的次要原因 | 第30-31页 |
4.2 进入形式婚姻的不同阶段 | 第31-34页 |
4.2.1 择偶与相识时期 | 第31-32页 |
4.2.2 婚前时期 | 第32-33页 |
4.2.3 婚礼及婚后初期 | 第33-34页 |
4.3 形式婚姻的运行模式 | 第34-37页 |
4.3.1 完全掩饰型 | 第35页 |
4.3.2 朋友知晓型 | 第35-36页 |
4.3.3 父母知晓型 | 第36页 |
4.3.4 以离婚为目的型 | 第36-37页 |
4.4 形式婚姻中产生的问题 | 第37-40页 |
4.4.1 经济问题 | 第37-38页 |
4.4.2 生育问题 | 第38-39页 |
4.4.3 居住问题 | 第39页 |
4.4.4 尽孝问题 | 第39页 |
4.4.5 性格问题 | 第39-40页 |
4.4.6 如何面对子女问题 | 第40页 |
4.5 身边朋友的看法 | 第40-4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