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PHC管桩的概述 | 第14-18页 |
1.1.1 PHC管桩的特点 | 第14-17页 |
1.1.2 我国PHC管桩工程的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1.2 PHC管桩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1 国外研究PHC管桩进展 | 第18-1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0-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PHC管桩接桩处和桩底后注浆的基本理论 | 第22-26页 |
2.1 PHC管桩的工作机理 | 第23-24页 |
2.2 后注浆的基本理论 | 第24-26页 |
2.2.1 浆液材料及适用范围 | 第24页 |
2.2.2 注浆法的分类 | 第24-26页 |
第三章 PHC管桩接桩处和桩底后注浆工程试验及实施 | 第26-39页 |
3.1 工程试验概述 | 第26-29页 |
3.1.1 工程试验选址 | 第26页 |
3.1.2 工程地质概况 | 第26-28页 |
3.1.3 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28-29页 |
3.2 静压PHC管桩施工工艺 | 第29-32页 |
3.2.1 机械选型 | 第29页 |
3.2.2 工艺流程 | 第29-30页 |
3.2.3 施工准备 | 第30页 |
3.2.4 吊桩、插桩 | 第30-32页 |
3.3 PHC管桩接桩处的注浆创新工艺研究 | 第32-35页 |
3.3.1 “子弹头”注浆管介绍 | 第32-33页 |
3.3.2 “子弹头”注浆管分段注浆创新工艺 | 第33-35页 |
3.4 工程试验过程 | 第35-36页 |
3.4.1 试验依据 | 第35页 |
3.4.2 试验方法及抽样 | 第35-36页 |
3.4.3 试验设备 | 第36页 |
3.5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和低应变检测试验 | 第36-39页 |
3.5.1 最大加载 | 第36页 |
3.5.2 试验加载与分级 | 第36-37页 |
3.5.3 沉降相对稳定标准 | 第37页 |
3.5.4 终止加载 | 第37页 |
3.5.5 卸载与回弹观测 | 第37-38页 |
3.5.6 低应变检测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工程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9-52页 |
4.1 工程静载荷试验结果 | 第39-48页 |
4.1.1 三根未注浆PHC管桩检测结果 | 第39-44页 |
4.1.2 三根注浆PHC管桩检测结果 | 第44-48页 |
4.2 基桩低应变法检测结果 | 第48-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模拟分析 | 第52-76页 |
5.1 软件简介及基本原理 | 第52-53页 |
5.1.1 FLAC-3D软件简介 | 第52页 |
5.1.2 数值软件模拟基本原理 | 第52-53页 |
5.2 本构模型的类别及选取条件 | 第53-56页 |
5.2.1 本构模型的类别 | 第53页 |
5.2.2 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53-56页 |
5.3 A项目未注浆PHC管桩数值模拟分析 | 第56-64页 |
5.3.1 土体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56页 |
5.3.2 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56-57页 |
5.3.3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7-58页 |
5.3.4 模拟过程 | 第58-64页 |
5.4 B项目注浆PHC管桩数值模拟分析 | 第64-74页 |
5.4.1 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64-65页 |
5.4.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5.4.3 模拟过程 | 第66-74页 |
5.5 数值模拟结果与静载试验对比分析 | 第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