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3.1 腐败 | 第14-15页 |
1.3.2“不能腐” | 第15页 |
1.3.3“不能腐”机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3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2“不能腐”机制构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 第18-30页 |
2.1“不能腐”机制构建的理论依据 | 第18-25页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腐败思想是理论基石 | 第18-20页 |
2.1.2 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思想是直接理论来源 | 第20-22页 |
2.1.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反腐败思想是重要理论渊源 | 第22-24页 |
2.1.4 西方国家权力制衡思想是重要理论借鉴 | 第24-25页 |
2.2“不能腐”机制构建的现实依据 | 第25-30页 |
2.2.1 国际地位提升要求构建“不能腐”机制 | 第25-26页 |
2.2.2 国内反腐败形势严峻复杂 | 第26-27页 |
2.2.3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情的变化 | 第27-30页 |
3“不能腐”机制的内容体系及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30-43页 |
3.1“不能腐”机制的内容体系 | 第30-34页 |
3.1.1 民主科学的党内权力产生机制 | 第30-31页 |
3.1.2 公开透明的党内权力运行机制 | 第31-32页 |
3.1.3 问责有力的党内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 第32-33页 |
3.1.4 合理完善的党员权利保障机制 | 第33-34页 |
3.2 当前“不能腐”机制构建存在的问题 | 第34-38页 |
3.2.1 权力产生过程中民主程度有待提高 | 第34-35页 |
3.2.2 权力公开内容及范围不明确 | 第35-36页 |
3.2.3 部分权力未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 第36-37页 |
3.2.4 党员权利尚未得到充分保障 | 第37-38页 |
3.3 当前“不能腐”机制构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3页 |
3.3.1 党内民主制度不完善 | 第38-39页 |
3.3.2 权力公开的标准尚不明确 | 第39-40页 |
3.3.3 问责和追责机制存在弊端 | 第40-41页 |
3.3.4 党员权利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41-43页 |
4 当前“不能腐”机制构建的对策和建议 | 第43-52页 |
4.1 完善党内权力产生机制 | 第43-44页 |
4.1.1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 | 第43-44页 |
4.1.2 健全党内民主选举制度 | 第44页 |
4.1.3 加强权力产生过程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 第44页 |
4.2 推动形成阳光示权机制 | 第44-46页 |
4.2.1 明确权力的主体、内容及边界 | 第45页 |
4.2.2 进一步明确党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操作程序 | 第45-46页 |
4.2.3 推动由被动公开向主动公开转变 | 第46页 |
4.3 着力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 第46-49页 |
4.3.1 全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 | 第47-48页 |
4.3.2 完善巡视、派驻等党内监督方式 | 第48-49页 |
4.3.3 进一步规范问责的对象、内容、程序及配套制度 | 第49页 |
4.4 健全党员权利保障机制 | 第49-52页 |
4.4.1 完善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 | 第50页 |
4.4.2 用制度保障党员各项权利 | 第50-51页 |
4.4.3 调动党员参与保障自身权利的积极性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