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16-24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2.1.1 食品安全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2 生产领域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3 食品安全监管的意蕴 | 第18页 |
2.2 我国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政府监管理论 | 第18-19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9页 |
2.2.3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9-20页 |
2.3 影响我国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监管因素 | 第20-24页 |
2.3.1 监管标准 | 第20-21页 |
2.3.2 监管主体 | 第21页 |
2.3.3 监管技术 | 第21-22页 |
2.3.4 监管法律 | 第22页 |
2.3.5 监管体制 | 第22-24页 |
第3章 我国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分析 | 第24-34页 |
3.1 我国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历史沿革 | 第24-25页 |
3.2 我国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不力导致的主要问题 | 第25-27页 |
3.2.1 食品生产质量良莠不齐 | 第25-26页 |
3.2.2 假冒伪劣食品现象普遍存在 | 第26页 |
3.2.3 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 第26-27页 |
3.2.4 正常社会秩序受到扰乱 | 第27页 |
3.3 我国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原因分析 | 第27-34页 |
3.3.1 监管标准有待优化 | 第27-28页 |
3.3.2 监管主体职责不明 | 第28-30页 |
3.3.3 监管检测技术落后 | 第30-31页 |
3.3.4 监管法律不健全 | 第31-32页 |
3.3.5 监管体制不完善 | 第32-34页 |
第4章 发达国家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借鉴 | 第34-43页 |
4.1 发达国家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概况 | 第34-37页 |
4.1.1 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管理体系 | 第34-35页 |
4.1.2 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体系 | 第35-36页 |
4.1.3 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体系 | 第36-37页 |
4.2 发达国家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 第37-43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 第43-54页 |
5.1 优化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标准 | 第43-44页 |
5.2 明确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主体 | 第44-49页 |
5.3 提高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技术 | 第49-50页 |
5.4 完善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法律 | 第50-51页 |
5.5 加快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设 | 第51-52页 |
5.6 探索生产领域多样化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