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一、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9-1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9-11页 |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1-13页 |
(一)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安徽省农村金融改革的启示 | 第13-16页 |
一、安徽省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简要回顾 | 第13-14页 |
(一) 农村金融体制的形成阶段(1979—1984年) | 第13-14页 |
(二) 农村金融体制的定位与发展阶段(1985—1996年) | 第14页 |
(三) 农村金融体制重新定位阶段(1997—2005年) | 第14页 |
(四) 农村金融体制的逐步开放阶段(2006年—至今) | 第14页 |
二、安徽省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缺陷 | 第14-16页 |
第三章 农村经济发展投融资需求主体分析 | 第16-20页 |
一、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 第16-17页 |
(一) 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16页 |
(二) 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配合的原则 | 第16-17页 |
(三) 因地制宜原则 | 第17页 |
(四) 质量效益原则 | 第17页 |
二、经济主体需要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 第17-19页 |
(一) 农户的信贷需求 | 第17-18页 |
(二) 农村企业的信贷需求 | 第18页 |
(三) 农村经济合作体的信贷需求 | 第18页 |
(四) 农村政府机构的信贷需求 | 第18页 |
(五) 无主体的新农村建设的信贷需求 | 第18-19页 |
三、需要与其经营特点相适应的金融机构 | 第19-20页 |
第四章 农村金融资源的供给主体改造 | 第20-38页 |
一、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农投入力度 | 第20-24页 |
(一) 安徽省农村信贷供求与投放情况分析 | 第20-22页 |
(二) 农村信贷投放总量分析 | 第22-23页 |
(三) 主要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 第23-24页 |
二、强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 | 第24-26页 |
(一) 扩大业务范围 | 第25页 |
(二) 加强法制建设 | 第25页 |
(三) 完善自身经营机制 | 第25-26页 |
(四) 建设信用系统 | 第26页 |
(五) 深化内部改革 | 第26页 |
三、加快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 | 第26-32页 |
(一) 亳州农信社支农情况的考察 | 第27-31页 |
(二) 政策建议 | 第31-32页 |
四、建立健全邮储资金"回流"农村机制 | 第32-35页 |
(一) 风险识别能力与巨大的市场风险 | 第32-33页 |
(二) 专业经营要求与专业人才缺失 | 第33-35页 |
五、规范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 第35-36页 |
(一) 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的中小民营金融机构 | 第35页 |
(二) 民间资本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民营银行 | 第35-36页 |
六、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保障农户存款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 第36-38页 |
第五章 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 | 第38-46页 |
一、财政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倾斜 | 第38-39页 |
二、大力发展村镇银行 | 第39-40页 |
三、进一步发挥小额农贷优势,满足农民生产生活 | 第40-44页 |
(一) 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二) 政策建议 | 第42-44页 |
四、培育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生产性消费信贷 | 第44-45页 |
五、发行农村金融债券,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 | 第45-46页 |
第六章 政府在农村金融资源投融资生成机制中的作用 | 第46-50页 |
一、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与政府在农村金融创新中的地位 | 第46-47页 |
二、政府干预方式,构建市场增进型的政府 | 第47-48页 |
三、总结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