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资源流成本会计的背景研究 | 第12页 |
1.2.2 资源流成本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 | 第12-14页 |
1.2.3 资源流成本核算内容研究 | 第14页 |
1.2.4 资源流成本会计的应用研究 | 第14-15页 |
1.2.5 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第2章 资源流成本会计理论概述 | 第19-2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资源 | 第19页 |
2.1.2 资源价值 | 第19-20页 |
2.1.3 资源流成本会计 | 第20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0页 |
2.2.2 外部影响理论 | 第20-21页 |
2.2.3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 第21页 |
2.2.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21-22页 |
2.3 资源流成本会计核算原理 | 第22-23页 |
2.4 资源流成本会计与现行成本会计的比较 | 第23-25页 |
2.4.1 资源流成本会计与现行成本会计的关系 | 第23页 |
2.4.2 资源流成本会计的优势分析 | 第23-25页 |
第3章 循环经济背景下S公司成本核算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5-35页 |
3.1 S公司概况 | 第25-26页 |
3.2 S公司成本核算现状 | 第26-30页 |
3.2.1 S公司成本构成 | 第26-27页 |
3.2.2 S公司成本核算流程 | 第27-28页 |
3.2.3 S公司环境成本核算及披露现状 | 第28-29页 |
3.2.4 S公司成本完成情况 | 第29-30页 |
3.3 S公司成本核算问题分析 | 第30-32页 |
3.3.1 成本观念落后,成本核算体系不完善 | 第30-31页 |
3.3.2 难以反映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信息 | 第31页 |
3.3.3 内部资源价值损失成本信息失真 | 第31-32页 |
3.3.4 环境成本被隐匿 | 第32页 |
3.4 S公司引入资源流成本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32-35页 |
3.4.1 S公司引入资源流成本会计的必要性分析 | 第32-34页 |
3.4.2 S公司引入资源流成本会计的可行性分析 | 第34-35页 |
第4章S公司资源流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 | 第35-45页 |
4.1 S公司产品生产流程 | 第35-36页 |
4.2 确定成本核算对象 | 第36-37页 |
4.3 设定物量中心 | 第37-38页 |
4.4 收集和整理数据 | 第38页 |
4.5 内部资源流成本核算阶段 | 第38-40页 |
4.5.1 内部资源流成本的归集 | 第38-39页 |
4.5.2 内部资源流成本的分配 | 第39-40页 |
4.6 外部环境损害成本核算方法 | 第40-42页 |
4.7 资源流成本分析模式 | 第42-45页 |
4.7.1 内部资源流成本分析模式 | 第43页 |
4.7.2 内外结合的资源流成本综合分析模式 | 第43-45页 |
第5章 实施S公司资源流成本核算 | 第45-58页 |
5.1 S公司内部资源流成本核算及分析 | 第45-50页 |
5.1.1 S公司内部资源流成本核算 | 第45-47页 |
5.1.2 S公司内部资源流成本核算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5.2 S公司外部环境损害成本的核算及分析 | 第50-54页 |
5.2.1 S公司外部环境损害成本的核算 | 第50-52页 |
5.2.2 外部环境成本信息披露 | 第52-53页 |
5.2.3 内外结合的资源流成本综合分析 | 第53-54页 |
5.3 实施资源流成本核算的相关建议 | 第54-58页 |
5.3.1 政府引入环境奖惩机制 | 第54页 |
5.3.2 加强企业内部交流及与政府部门的有益互动 | 第54-55页 |
5.3.3 培养和激励专业的会计人才 | 第55-56页 |
5.3.4 完善数据信息系统 | 第56页 |
5.3.5 完善资源流成本信息披露制度 | 第56-57页 |
5.3.6 实施PDCA循环管理 | 第57-5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8-6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6.2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第58-60页 |
6.2.1 研究局限 | 第58-59页 |
6.2.2 未来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