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重金属Cr的污染现状 | 第13-15页 |
1.1.1 Cr的性质及危害 | 第13-14页 |
1.1.2 土壤Cr污染现状 | 第14-15页 |
1.2 Cr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 第15-20页 |
1.2.1 物理修复技术 | 第16页 |
1.2.2 化学修复技术 | 第16-18页 |
1.2.3 生物修复技术 | 第18-19页 |
1.2.4 其他修复技术 | 第19-20页 |
1.3 微生物去除Cr的机理 | 第20-21页 |
1.3.1 微生物对Cr的吸附作用 | 第20页 |
1.3.2 微生物对Cr的还原作用 | 第20-21页 |
1.4 微生物去除Cr的影响因素 | 第21-24页 |
1.4.1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21-22页 |
1.4.2 Cr(VI)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22页 |
1.4.3 pH和温度的影响 | 第22-23页 |
1.4.4 投菌量的影响 | 第23页 |
1.4.5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23-24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7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Cr(VI)还原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27-42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7-29页 |
2.1.1 供试土壤 | 第27页 |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7-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3页 |
2.2.1 营养培养基、Cr(VI)溶液及显色剂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2 总Cr及Cr(VI)的测定 | 第30页 |
2.2.3 Cr(VI)耐受菌的筛选、分离及纯化 | 第30-31页 |
2.2.4 Cr(VI)还原菌的筛选 | 第31页 |
2.2.5 菌株的形态及生理生化鉴定 | 第31-32页 |
2.2.6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2页 |
2.2.7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2页 |
2.2.8 菌株的Cr(VI)耐受性分析 | 第32-33页 |
2.2.9 菌株生长的影响因素考察 | 第33页 |
2.2.10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1页 |
2.3.1 Cr(VI)耐受菌的筛选、分离及纯化结果 | 第33-35页 |
2.3.2 Cr(VI)还原菌的筛选结果 | 第35-36页 |
2.3.3 菌株N-Cr_1的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 第36-37页 |
2.3.4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37页 |
2.3.5 菌株N-Cr_1的生长曲线 | 第37-38页 |
2.3.6 菌株N-Cr_1的Cr(VI)耐受性考察结果 | 第38-39页 |
2.3.7 菌株生长的影响因素考察结果 | 第39-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2-51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2-43页 |
3.1.1 供试菌株 | 第42页 |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2-4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3.2.1 菌株母液及菌悬液的制备 | 第43页 |
3.2.2 还原时间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 | 第43页 |
3.2.3 初始Cr(VI)浓度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 | 第43页 |
3.2.4 pH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5 投菌量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 | 第44页 |
3.2.6 共存阳离子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 | 第44页 |
3.2.7 共存阴离子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 | 第44页 |
3.2.8 数据处理 | 第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3.3.1 还原时间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2 初始Cr(VI)浓度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3 pH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4 投菌量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5 共存阳离子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6 共存阴离子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菌株N-Cr_1还原Cr(VI)的机理探讨 | 第51-57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1-52页 |
4.1.1 供试菌株 | 第51页 |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1-5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4.2.1 细菌细胞内外Cr(VI)和总Cr的测定 | 第52页 |
4.2.2 Cr(VI)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3 菌体细胞各组分Cr(VI)还原能力考察 | 第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6页 |
4.3.1 细菌细胞内外Cr(VI)和总Cr的测定 | 第53-54页 |
4.3.2 Cr(VI)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3 菌体细胞各组分Cr(VI)还原能力考察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菌体还原土壤Cr(VI)的影响因素及稳定化效果研究 | 第57-67页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7-58页 |
5.1.1 土壤来源及供试菌株 | 第57页 |
5.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7-5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5.2.1 模拟污染土样制备 | 第58页 |
5.2.2 土壤含水率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 | 第58页 |
5.2.3 土壤初始Cr(VI)含量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4 土壤pH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 | 第59页 |
5.2.5 投菌量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 | 第59页 |
5.2.6 有机质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 | 第59页 |
5.2.7 菌株N-Cr_1还原Cr(VI)的稳定化效果考察 | 第59-6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5页 |
5.3.1 土壤含水率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2 土壤初始Cr(VI)含量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 | 第61页 |
5.3.3 土壤pH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4 投菌量对菌株N-Cr_1还原土壤中Cr(VI)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5 有机质对菌株N-Cr_1还原土壤中Cr(VI)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6 菌株N-Cr_1还原Cr(VI)的稳定化效果考察 | 第64-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7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7-69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图表目录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简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