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土壤微生物对六价铬的还原及稳定化效果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1.1 重金属Cr的污染现状第13-15页
        1.1.1 Cr的性质及危害第13-14页
        1.1.2 土壤Cr污染现状第14-15页
    1.2 Cr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第15-20页
        1.2.1 物理修复技术第16页
        1.2.2 化学修复技术第16-18页
        1.2.3 生物修复技术第18-19页
        1.2.4 其他修复技术第19-20页
    1.3 微生物去除Cr的机理第20-21页
        1.3.1 微生物对Cr的吸附作用第20页
        1.3.2 微生物对Cr的还原作用第20-21页
    1.4 微生物去除Cr的影响因素第21-24页
        1.4.1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21-22页
        1.4.2 Cr(VI)初始浓度的影响第22页
        1.4.3 pH和温度的影响第22-23页
        1.4.4 投菌量的影响第23页
        1.4.5 共存物质的影响第23-24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4-27页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4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1.5.3 技术路线第25-27页
第二章 Cr(VI)还原菌的筛选与鉴定第27-42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7-29页
        2.1.1 供试土壤第27页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7-29页
    2.2 实验方法第29-33页
        2.2.1 营养培养基、Cr(VI)溶液及显色剂的制备第29-30页
        2.2.2 总Cr及Cr(VI)的测定第30页
        2.2.3 Cr(VI)耐受菌的筛选、分离及纯化第30-31页
        2.2.4 Cr(VI)还原菌的筛选第31页
        2.2.5 菌株的形态及生理生化鉴定第31-32页
        2.2.6 分子生物学鉴定第32页
        2.2.7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2页
        2.2.8 菌株的Cr(VI)耐受性分析第32-33页
        2.2.9 菌株生长的影响因素考察第33页
        2.2.10 数据处理第3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3-41页
        2.3.1 Cr(VI)耐受菌的筛选、分离及纯化结果第33-35页
        2.3.2 Cr(VI)还原菌的筛选结果第35-36页
        2.3.3 菌株N-Cr_1的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第36-37页
        2.3.4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第37页
        2.3.5 菌株N-Cr_1的生长曲线第37-38页
        2.3.6 菌株N-Cr_1的Cr(VI)耐受性考察结果第38-39页
        2.3.7 菌株生长的影响因素考察结果第39-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因素研究第42-51页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2-43页
        3.1.1 供试菌株第42页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2-43页
    3.2 实验方法第43-44页
        3.2.1 菌株母液及菌悬液的制备第43页
        3.2.2 还原时间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第43页
        3.2.3 初始Cr(VI)浓度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第43页
        3.2.4 pH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第43-44页
        3.2.5 投菌量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第44页
        3.2.6 共存阳离子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第44页
        3.2.7 共存阴离子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第44页
        3.2.8 数据处理第4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4-50页
        3.3.1 还原时间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第44-45页
        3.3.2 初始Cr(VI)浓度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第45-46页
        3.3.3 pH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第46-47页
        3.3.4 投菌量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第47-48页
        3.3.5 共存阳离子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第48-49页
        3.3.6 共存阴离子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第49-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菌株N-Cr_1还原Cr(VI)的机理探讨第51-57页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1-52页
        4.1.1 供试菌株第51页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51-52页
    4.2 实验方法第52-53页
        4.2.1 细菌细胞内外Cr(VI)和总Cr的测定第52页
        4.2.2 Cr(VI)对细胞形态的影响第52-53页
        4.2.3 菌体细胞各组分Cr(VI)还原能力考察第5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3-56页
        4.3.1 细菌细胞内外Cr(VI)和总Cr的测定第53-54页
        4.3.2 Cr(VI)对细胞形态的影响第54-55页
        4.3.3 菌体细胞各组分Cr(VI)还原能力考察第55-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菌体还原土壤Cr(VI)的影响因素及稳定化效果研究第57-67页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7-58页
        5.1.1 土壤来源及供试菌株第57页
        5.1.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57-58页
    5.2 实验方法第58-60页
        5.2.1 模拟污染土样制备第58页
        5.2.2 土壤含水率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第58页
        5.2.3 土壤初始Cr(VI)含量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第58-59页
        5.2.4 土壤pH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第59页
        5.2.5 投菌量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第59页
        5.2.6 有机质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第59页
        5.2.7 菌株N-Cr_1还原Cr(VI)的稳定化效果考察第59-6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0-65页
        5.3.1 土壤含水率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第60-61页
        5.3.2 土壤初始Cr(VI)含量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第61页
        5.3.3 土壤pH对菌株N-Cr_1还原Cr(VI)的影响第61-62页
        5.3.4 投菌量对菌株N-Cr_1还原土壤中Cr(VI)的影响第62-63页
        5.3.5 有机质对菌株N-Cr_1还原土壤中Cr(VI)的影响第63-64页
        5.3.6 菌株N-Cr_1还原Cr(VI)的稳定化效果考察第64-65页
    5.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7-70页
    6.1 全文总结第67-69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6页
图表目录第76-78页
致谢第78-79页
作者简历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认知训练及其脑波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AMBR反应器厌氧氨氧化工艺快速启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