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智慧养老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6页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1.3.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1.3.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2页 |
1.6 研究路线图 | 第22-24页 |
第2章 社区智慧养老的理论基础 | 第24-31页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4-25页 |
2.1.1 家庭养老 | 第24-25页 |
2.1.2 机构养老 | 第25页 |
2.1.3 社区养老 | 第25页 |
2.2 社区智慧养老 | 第25-27页 |
2.2.1 社区智慧养老概念 | 第26页 |
2.2.2 社区智慧养老蓝图 | 第26-27页 |
2.3 智慧社区养老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2.3.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7-28页 |
2.3.2 人的生命心理周期理论 | 第28页 |
2.3.3 福利多元理论 | 第28-29页 |
2.4 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对象 | 第29-31页 |
第3章 社区智慧养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9页 |
3.1 社区智慧养老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和思路 | 第31-33页 |
3.1.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1-32页 |
3.1.2 指标选取思路 | 第32-33页 |
3.2 社区智慧养老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3-35页 |
3.2.1 主要指标来源 | 第33-34页 |
3.2.2 指标分类 | 第34-35页 |
3.3 社区智慧养老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37页 |
3.3.1 指标体系确定 | 第35-36页 |
3.3.2 二级指标分析 | 第36-37页 |
3.4 指标信度检验 | 第37-39页 |
第4章 社区智慧养老服务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9-50页 |
4.1 指标量化与评价方法选择 | 第39-42页 |
4.1.1 指标量化 | 第39页 |
4.1.2 模糊语言评价法 | 第39-40页 |
4.1.3 区间直觉模糊集 | 第40-42页 |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2-45页 |
4.2.1 区间直觉模糊熵 | 第42-43页 |
4.2.2 区间直觉模糊加权算子 | 第43-44页 |
4.2.3 记分函数 | 第44-45页 |
4.3 评价方法与步骤 | 第45-50页 |
4.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5-48页 |
4.3.2 评价步骤 | 第48-50页 |
第5章 青岛市社区智慧养老评价 | 第50-69页 |
5.1 青岛市社区智慧养老概况 | 第50-51页 |
5.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1-53页 |
5.3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权重的确定 | 第53-60页 |
5.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53页 |
5.3.2 次准则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3-59页 |
5.3.3 准则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9-60页 |
5.4 青岛市社区智慧养老模糊综合评价 | 第60-63页 |
5.4.1 准则层综合评价 | 第60-62页 |
5.4.2 目标层综合评价 | 第62-63页 |
5.5 青岛市社区智慧养老评价分析及对策研究 | 第63-69页 |
5.5.1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5.5.2 对策研究 | 第66-6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总结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1社区智慧养老评价指标可信度评价调查问卷 | 第78-79页 |
附录2社区智慧养老评价调查问卷 | 第79-82页 |
附录3社区智慧养老评价指标重要性评价调查问卷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