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0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氢气的制备 | 第11-20页 |
1.2.1 化石燃料制氢 | 第11-13页 |
1.2.2 生物质制氢 | 第13页 |
1.2.3 电解水制氢 | 第13-14页 |
1.2.4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 第14-20页 |
1.3 常见的产氢催化剂 | 第20-24页 |
1.3.1 助催化剂 | 第20-22页 |
1.3.2 载体 | 第22-24页 |
1.4 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1 选题意义 | 第2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0页 |
第二章 通过调控钴镍硫化物(220)晶面结构和氢吸附自由能对高效可见光催化制氢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30-61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5页 |
2.2.1 试剂和材料 | 第31-32页 |
2.2.2 仪器和设备 | 第32页 |
2.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2-33页 |
2.2.4 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33-34页 |
2.2.5 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4页 |
2.2.6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4-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55页 |
2.3.1 氢吸附能的计算 | 第35-37页 |
2.3.2 催化剂的XRD表征分析 | 第37-39页 |
2.3.3 催化剂的TEM表征分析 | 第39-41页 |
2.3.4 催化剂的XPS和BET表征分析 | 第41-43页 |
2.3.5 催化剂的FTIR和UV-vis吸收测试 | 第43-45页 |
2.3.6 稳态荧光和瞬态荧光光谱测试 | 第45-47页 |
2.3.7 瞬态光电流-时间响应和线性扫描伏安法 | 第47-49页 |
2.3.8 光催化产氢的反应活性和不同pH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49-53页 |
2.3.9 表观量子效率和稳定性测试 | 第53-54页 |
2.3.10 催化剂Co_2Ni_2S_4@MIL-101 的光催化产氢机理 | 第54-5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第三章 基于拓扑结构优化三维石墨烯电子传递机制及其在可见光催化制氢中的应用研究 | 第61-82页 |
3.1 引言 | 第61-6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2-65页 |
3.2.1 试剂和材料 | 第62页 |
3.2.2 仪器和设备 | 第62-63页 |
3.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63-64页 |
3.2.4 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64页 |
3.2.5 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4页 |
3.2.6 催化剂的表征 | 第64-6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7页 |
3.3.1 GO与 3DGR性能对比 | 第65-67页 |
3.3.2 光催化产氢的反应活性和不同pH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67-69页 |
3.3.3 表观量子效率和稳定性测试 | 第69-70页 |
3.3.4 催化剂的电导率和霍尔效应测试 | 第70-71页 |
3.3.5 催化剂的XRD和XPS表征 | 第71-72页 |
3.3.6 催化剂的TEM表征 | 第72-73页 |
3.3.7 瞬态光电流-时间响应和线性扫描伏安法 | 第73-75页 |
3.3.8 稳态荧光和瞬态荧光光谱测试 | 第75-76页 |
3.3.9 催化剂Rh/3DGR的光催化产氢机理 | 第76-7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82-84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82页 |
4.2 研究展望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