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流域省界缓冲区水质监测指标与断面优化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背景与来源 | 第8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8页 |
1.1.2 课题来源 | 第8页 |
1.2 国内外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动态 | 第8-11页 |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2.2 常用的水质评价方法 | 第9-10页 |
1.2.3 国内外水质评价方法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3 水环境监测工作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4.1 目的意义 | 第13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试验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16-28页 |
2.1 松花江流域省界缓冲区概况 | 第16页 |
2.2 松花江流域水资源现状及特征分析 | 第16-18页 |
2.2.1 松花江流域水资源污染现状 | 第16-18页 |
2.2.2 松花江流域水质污染特征分析 | 第18页 |
2.3 地表水水质评价方法 | 第18-21页 |
2.3.1 单因子评价法 | 第19页 |
2.3.2 综合指数法 | 第19-21页 |
2.4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1-23页 |
2.4.1 方法简介 | 第21页 |
2.4.2 主成分分析法基本步骤 | 第21-23页 |
2.5 聚类分析法 | 第23-28页 |
2.5.1 K-均值聚类分析 | 第24-25页 |
2.5.2 模糊聚类分析 | 第25-28页 |
3 松花江流域省界缓冲区水质分析研究 | 第28-35页 |
3.1 监测断面个数变化及水质状况分析 | 第28-29页 |
3.2 主要监测断面水质变化分析 | 第29-31页 |
3.3 典型监测断面主要监测指标含量变化分析 | 第31-34页 |
3.3.1 氨氮(NH_3-N) | 第31-32页 |
3.3.2 高锰酸盐指数(COD_(Mn)) | 第32-33页 |
3.3.3 总磷(TP)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松花江流域省界缓冲区水质监测指标优化 | 第35-45页 |
4.1 水质监测指标优化原则 | 第35-36页 |
4.1.1 双方兼顾原则 | 第35页 |
4.1.2 充分了解、着重解决、指标合理化原则 | 第35页 |
4.1.3 代表性原则 | 第35-36页 |
4.2 主成分分析法对水质监测指标的优化 | 第36-43页 |
4.2.1 spss软件简介 | 第36页 |
4.2.2 spss软件中主成分分析法的操作过程 | 第36-39页 |
4.2.3 水质监测指标优化过程分析 | 第39-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5 松花江流域省界缓冲区水质监测断面优化 | 第45-63页 |
5.1 水质监测断面优化和优选原则 | 第45-46页 |
5.1.1 水质监测断面优化原则 | 第45-46页 |
5.1.2 水质监测断面优选原则: | 第46页 |
5.2 K-均值聚类法优化水质监测断面 | 第46-54页 |
5.2.1 监测断面分类K值的确定 | 第46-47页 |
5.2.2 K-均值聚类优化断面基本步骤 | 第47-48页 |
5.2.3 K-均值聚类对断面优化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5.3 模糊聚类分析优化水质监测断面 | 第54-61页 |
5.3.1 分类对象的确定及样本数据标准化 | 第54-56页 |
5.3.2 建立模糊相似关系 | 第56页 |
5.3.3 将模糊关系改造为模糊等价关系 | 第56-57页 |
5.3.4 选取 l 截集将各监测断面聚类 | 第57-60页 |
5.3.5 模糊聚类评价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