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新时期《西游记》影视改编的社会心理解读

中文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引言第13-15页
第一章 个体反抗性内驱力的消解与家本位的诉求第15-23页
    1.1 斗争性因子的消释第15-19页
        1.1.1 从大圣到情圣第17-18页
        1.1.2 猪八戒系列的崛起第18-19页
    1.2 完满家庭的心理需求第19-23页
        1.2.1 家庭的向往与回归第19-21页
        1.2.2 女性角色的补位第21-23页
第二章 人妖佛三位一体的世俗性显现第23-34页
    2.1 人本位的人文情怀第23-27页
        2.1.1 关注普通人的命运第24-26页
        2.1.2 立足人本的教育性第26-27页
    2.2.西游文化的恶意消费第27-30页
        2.2.1 戏拟与戏仿第27-29页
        2.2.2 市场化消费带来的妖风邪气第29-30页
    2.3《西游记》影视改编作品中的正能量第30-34页
        2.3.1 批判方式的戏谑性第31-32页
        2.3.2 叙事主题的超越性第32-34页
第三章 受众对西游文化母题的接受心理第34-40页
    3.1 受众重复观看的心理剖析第34-36页
        3.1.1 品牌效应与怀旧情结第35页
        3.1.2 路径依赖的心理惯性第35-36页
    3.2 受众对西游题材改编的接受方式第36-40页
        3.2.1 受众的审美体验与期待视野第36-38页
        3.2.2 陌生化的间离方式第38-40页
第四章 视觉认同与意识表达第40-46页
    4.1 诉诸于科技的视觉捆绑第40-43页
        4.1.1 观众沉浸式的视觉体验第40-41页
        4.1.2 创作主体便携式的效能发挥第41-43页
    4.2 意识表达的社会映射第43-46页
        4.2.1 新世纪以来意识表达的特点第43-44页
        4.2.2 意识表达的现实映射第44-46页
结语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附录 1第51-61页
附录 2第61-62页
附录 3第62-63页
附录 4第63-64页
附录 5第64-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西口述历史纪录片发展研究
下一篇:论顾长卫“时代三部曲”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