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20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2页 |
| 1.2 研究现状与创新 | 第12-18页 |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页 |
| 1.4“儿童”与“儿童电视剧”的界定 | 第18-20页 |
| 2 中国儿童电视剧与剧中“好孩子”形象变迁 | 第20-39页 |
| 2.1 初创时期(1960-1980):政治意义上的红孩子 | 第20-24页 |
| 2.2 成长时期(1981-1992):由“乖”向“真”的转变 | 第24-28页 |
| 2.3 探索时期(1993-2007):童性意识的萌发 | 第28-33页 |
| 2.4 上升时期(2008-2016):成熟多面发展 | 第33-39页 |
| 3 中国儿童电视剧中“好孩子”形象嬗变的折射因素 | 第39-44页 |
| 3.1 儿童观的演变:从发现儿童到学会生存 | 第39-41页 |
| 3.2 时代的变迁:从政治需求到日常生活 | 第41-42页 |
| 3.3 家庭的革命:从社会流动到实用价值 | 第42-43页 |
| 3.4 文化的更迭:从伦理道德到多元方向 | 第43-44页 |
| 4 中国儿童电视剧中“好孩子”形象的演变判别 | 第44-49页 |
| 4.1 期待判别:社会化与角色化的博弈 | 第44-45页 |
| 4.2 消费想象:对于“乖”和“听话”的偏执 | 第45-46页 |
| 4.3 价值观引导:道德至上的生命失落 | 第46-47页 |
| 4.4 文化批判:童真性与艺术性的消散 | 第47-49页 |
| 5 结语 | 第49-51页 |
| 注释 | 第51-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56页 |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