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1页 |
一、典型案例 | 第11-15页 |
(一) 基本案情和法院判决 | 第11-12页 |
1. 马某、杜某组织考试作弊案 | 第11页 |
2. 周某组织考试作弊案 | 第11页 |
3. 陈某、孙某组织考试作弊案 | 第11-12页 |
(二) 三个案件争议的焦点 | 第12-15页 |
1. 组织考试作弊罪共同犯罪问题 | 第12-13页 |
2. 组织考试作弊罪停止形态问题 | 第13页 |
3. 组织考试作弊罪罪数形态问题 | 第13-15页 |
二、组织考试作弊罪概述 | 第15-21页 |
(一)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概念 | 第15页 |
(二) 组织考试作弊罪构成要件 | 第15-21页 |
1. 组织考试作弊罪侵犯的法益 | 第15-16页 |
2.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客观方面 | 第16-19页 |
3. 单位是否可以成为组织考试作弊罪的主体 | 第19-20页 |
4.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 第20-21页 |
三、组织考试作弊罪的共犯 | 第21-28页 |
(一) 本罪的一般共犯 | 第21-24页 |
1. 共同犯罪的理论梳理 | 第21-22页 |
2.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共犯 | 第22-24页 |
(二) 本罪的特殊共犯 | 第24-25页 |
1. 行贿人 | 第24页 |
2. 受贿人 | 第24-25页 |
3. 帮助制作虚假身份证件者 | 第25页 |
4. 其他共同犯罪人 | 第25页 |
(三) 帮助考试作弊行为“正犯化” | 第25-26页 |
1. 帮助行为正犯化理论分析 | 第25-26页 |
2. 帮助考试作弊行为正犯化的必要性 | 第26页 |
小结 | 第26-28页 |
四、组织考试作弊罪的停止形态 | 第28-33页 |
(一)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既遂形态 | 第28-29页 |
1. 关于犯罪既遂的不同学说 | 第28页 |
2.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既遂标准 | 第28-29页 |
(二) 关于组织考试作弊罪的未遂形态 | 第29-30页 |
1. 犯罪未遂的概念与理论 | 第29-30页 |
2.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着手认定和未遂情形 | 第30页 |
(三)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 | 第30-32页 |
1. 组织考试作弊罪犯罪预备形态的认定 | 第30-31页 |
2. 组织考试作弊罪中止形态的认定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五、组织考试作弊罪的罪数形态 | 第33-38页 |
(一) 组织考试作弊罪与其他罪的竞合 | 第33-35页 |
1. 组织考试作弊罪和代替考试罪 | 第33-34页 |
2. 组织考试作弊罪与提供考试试题答案罪 | 第34页 |
3. 组织考试作弊罪与行贿罪、受贿罪 | 第34-35页 |
4. 组织考试作弊罪与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 | 第35页 |
(二)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牵连行为 | 第35-37页 |
1. 行贿行为与组织考试作弊行为的牵连 | 第36页 |
2. 伪造、变造身份证件行为与组织考试作弊行为的牵连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