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身体—场所的关联性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1 绪论第9-20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问题提出:“身体认知”的误区第9页
        1.1.2 问题分析:“身体”与“场所”的关系第9-10页
        1.1.3 解决问题:引入“具身认知”理论第10-11页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1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第11-16页
        1.3.1 国外具身理论和场所理论研究现状第11-15页
        1.3.2 国内具身理论和场所理论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第16-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18页
        1.4.2 研究目标第18页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18-20页
        1.5.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2 研究框架第19-20页
2 身体与场所设计关联的理论基础第20-32页
    2.1 具身认知领域中的身体与场所的关系第20-24页
        2.1.1 身体是使用场所的主体第20-21页
        2.1.2 身体是认知场所的标尺第21-23页
        2.1.3 身体与场所动态统一第23-24页
    2.2 场所设计领域中不具身的表现第24-28页
        2.2.1 空间的不具身:均质化第24-25页
        2.2.2 材料的不具身:异化第25-26页
        2.2.3 流线的不具身:简易化和复杂化第26-27页
        2.2.4 人工环境的不具身:单调化、封闭化第27-28页
        2.2.5 空间动势:抽象化第28页
    2.3 具身认知理论中身体的主要特征第28-32页
        2.3.1 身体的含混性和规范性第28-30页
        2.3.2 身体的象征性与表达性第30-31页
        2.3.3 身体的综合性与统一性第31-32页
3 基于具身认知解析身体对场所的认知过程第32-60页
    3.1 身体对场所的认知的方式第32-36页
        3.1.1 场所中具身认知的来源:五种知觉系统第32页
        3.1.2 场所中具身认知的方式和途径第32-36页
    3.2 对场所物理结构的具身认知第36-42页
        3.2.1 身体对空间形式的认知第36-39页
        3.2.2 身体对空间量度的认知第39-42页
    3.3 对场所材料的具身认知第42-46页
        3.3.1 身体对场所材料质感的认知第42-44页
        3.3.2 身体对场所材质重量的认知第44-46页
    3.4 对场所行为导向的具身认知第46-53页
        3.4.1 身体安全图式的认知第46-48页
        3.4.2 具身图式的认知第48-50页
        3.4.3 人体行为和心理尺度的认知第50-51页
        3.4.4 场所中身体导向的认知第51-53页
    3.5 对场所隐喻象征的具身认知第53-57页
        3.5.1 身体对场所人体隐喻的认知第53-56页
        3.5.2 身体对场所有机体态象征的认知第56-57页
    3.6 对场所审美的具身认知第57-60页
        3.6.1 美就是身体的快感第58-59页
        3.6.2 美来自身体之力第59-60页
4 基于场所理论解析场所对身体的考虑第60-87页
    4.1 场所元素的具身审视:顶面、墙体、地面第60-65页
        4.1.1 顶面的具身审视第60-62页
        4.1.2 地面的具身审视第62-63页
        4.1.3 墙体的具身审视第63-65页
    4.2 场所的空间结构与身体的关联第65-72页
        4.2.1 空间结构围合身体的边界第65-68页
        4.2.2 异质结构引导身体方位认知第68-69页
        4.2.3 感知中心和行动中心第69-72页
    4.3 场所的材料与身体的关联第72-76页
        4.3.1 材料引导功能认知第72-74页
        4.3.2 材料烘托场所气氛第74-75页
        4.3.3 人工智慧和历史沉淀第75-76页
    4.4 场所的空间流线与身体的关联第76-81页
        4.4.1 流线的高差刺激身体动觉第76-78页
        4.4.2 流线的弯转助于身体过渡第78-79页
        4.4.3 视线遮挡和交流第79-81页
    4.5 场所中文化因素与身体的关联第81-83页
        4.5.1 场所中的自然因素第81-82页
        4.5.2 场所中的人文因素第82-83页
    4.6 场所中空间动势与身体的关联第83-87页
        4.6.1 空间的推力第83-85页
        4.6.2 空间的引力第85-87页
5 场所中具身设计方法及应用第87-111页
    5.1 空间结构·场所的具身设计第88-93页
        5.1.1 缩小场所尺度第88-91页
        5.1.2 增加活力场所第91-93页
    5.2 物质材料·场所设计导则第93-99页
        5.2.1 表达材质属性第93-97页
        5.2.2 加入特殊材质第97-99页
    5.3 行为导向·场所的具身设计第99-103页
        5.3.1 强化场所结构第99-100页
        5.3.2 编排场所流线第100-103页
    5.4 隐喻象征·场所的具身设计第103-106页
        5.4.1 以隐喻来表达建筑的自然有机性第103-105页
        5.4.2 体现文化底蕴第105-106页
    5.5 美感动势·场所的具身设计第106-111页
        5.5.1 建立空间的联觉组织第106-107页
        5.5.2 加入特殊动势第107-111页
应用第111-112页
结论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7页
附录A 图表来源第117-12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数字模型控制的复杂形体深化设计研究--大连城市规划馆设计
下一篇:异构介入的建筑空间形态解析--距离、尺度、场三种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