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弧消谐选线综合装置的研制
目录 | 第3-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消弧消谐选线装置研制的背景 | 第10-12页 |
1.2 论文所完成的任务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时的故障分析 | 第13-21页 |
2.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电弧接地故障分析 | 第13-17页 |
2.2 电弧性接地的仿真试验模型 | 第17-19页 |
2.3 电弧接地的危害及电弧接地过电压的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消除电弧接地的方法 | 第21-28页 |
3.1 消弧线圈消弧的工作原理及缺点 | 第21-23页 |
3.2 消除电弧接地新方法的探讨 | 第23-28页 |
3.2.1 H.H别利亚柯夫理论 | 第23-25页 |
3.2.2 采用 MOA或者利用短接线消除电弧 | 第25-28页 |
第四章 谐振过电压的产生及消除和选线方法的实现 | 第28-41页 |
4.1 谐振过电压的产生 | 第28-29页 |
4.2 谐振接地与单相接地的区别及消谐方法 | 第29-31页 |
4.3 现有选线方法的分析 | 第31-38页 |
4.3.1 注入信号法 | 第31页 |
4.3.2 故障电流稳态分量法 | 第31-35页 |
4.3.3 故障电流暂态分量法 | 第35-37页 |
4.3.4 综合方法 | 第37-38页 |
4.4 与本装置相配合的选线方法 | 第38-41页 |
第五章 本装置的硬件结构及功能实现 | 第41-66页 |
5.1 本装置的硬件设计 | 第41-55页 |
5.1.1 本装置的硬件结构原理 | 第41-43页 |
5.1.2 装置的框图及选用的控制器及硬件 | 第43-55页 |
5.2 软件功能实现 | 第55-66页 |
5.2.1 主程序流程图 | 第56-57页 |
5.2.2 算法介绍 | 第57-59页 |
5.2.3 采样的实现 | 第59-61页 |
5.2.4 对单相接地、谐振接地和弧光接地的判断 | 第61-64页 |
5.2.5 选线的实现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66-67页 |
6.1 总结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7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