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城市品牌形象与图像叙事 | 第18-36页 |
2.1 城市品牌的相关概念 | 第18-23页 |
2.1.1 城市品牌的定义 | 第18-20页 |
2.1.2 城市品牌的分类 | 第20-21页 |
2.1.3 城市品牌的定位 | 第21-22页 |
2.1.4 城市品牌形象识别特性 | 第22-23页 |
2.2 图像叙事相关概念释义 | 第23-29页 |
2.2.1 叙事理论的提出 | 第23-24页 |
2.2.2 叙事理论的延伸 | 第24-26页 |
2.2.3 图像叙事的本质 | 第26-27页 |
2.2.4 图像叙事的延伸应用 | 第27-29页 |
2.3 图像叙事优势与城市品牌需求 | 第29-35页 |
2.3.1 图像叙事的特征 | 第29-31页 |
2.3.2 城市品牌的需求 | 第31-33页 |
2.3.3 图像叙事之于城市品牌的价值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无锡城市品牌形象图像叙事中的基本要素 | 第36-45页 |
3.1 民间工艺图案 | 第36-39页 |
3.1.1 无锡惠山泥人图像表现主题 | 第36-38页 |
3.1.2 无锡刺绣造型图像 | 第38页 |
3.1.3 江南乐剧视觉图像 | 第38页 |
3.1.4 小结 | 第38-39页 |
3.2 节俗象征图像 | 第39-42页 |
3.2.1 寓意人丁兴旺图像 | 第40-41页 |
3.2.2 祈求仕途顺畅图像 | 第41页 |
3.2.3 小结 | 第41-42页 |
3.3 传统建筑装饰图像 | 第42-44页 |
3.3.1 无锡历史街区建筑图像 | 第42-43页 |
3.3.2 无锡园林建筑图像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图像叙事角度下的无锡城市品牌形象设计基础元素应用原则 | 第45-58页 |
4.1 统一图像体现无锡城市品牌形象整体性原则 | 第45-48页 |
4.1.1 标志图像维系无锡城市品牌主题形象的统一性 | 第45-46页 |
4.1.2 不同图像叙述无锡城市品牌形象的层次性 | 第46-48页 |
4.1.3 沿袭历史图像无锡城市品牌叙事的连贯性 | 第48页 |
4.2 无锡城市品牌形象图像叙事独特性原则 | 第48-52页 |
4.2.1 多人称视角的图像表达无锡城市品牌差异性 | 第48-50页 |
4.2.2 脚本图像内容差异性 | 第50-52页 |
4.3 无锡城市品牌形象叙事图像表达节奏性原则 | 第52-55页 |
4.3.1 图像叙事表达时的高潮原则 | 第52-54页 |
4.3.2 图像叙事表达的疏密原则 | 第54页 |
4.3.3 虚实图像对比 | 第54-55页 |
4.4 无锡城市品牌形象叙事情感性原则 | 第55-57页 |
4.4.1 导向图标体现无锡城市品牌形象的人文关怀 | 第55-56页 |
4.4.2 宣传图像表体现无锡城市品牌形象的趣味性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图像叙事角度下的无锡城市品牌形象设计方法 | 第58-77页 |
5.1 无锡城市品牌形象图像叙事语意要素应用设计方法 | 第58-63页 |
5.1.1 无锡城市品牌形象图像叙事语素提炼方法 | 第58-59页 |
5.1.2 无锡城市传统图案应用设计方法 | 第59-61页 |
5.1.3 无锡城市标志性要素视觉语素应用方法 | 第61-63页 |
5.2 无锡城市品牌形象图像叙事语言要素构成方式 | 第63-67页 |
5.2.1 无锡城市品牌形象中的第一人称视角图像叙事 | 第63-65页 |
5.2.2 无锡城市品牌中多视角的图像叙事传播 | 第65-67页 |
5.3 无锡城市品牌形象中的文化事件图像化叙事化研究 | 第67-73页 |
5.3.1 单个文化事件叙述无锡品牌故事形象 | 第67-68页 |
5.3.2 多场景连续编排形成系统叙事 | 第68-71页 |
5.3.3 空间重组法构建无锡品牌故事 | 第71-73页 |
5.4 故事为品牌增强无锡城市品牌形象传播能力 | 第73-75页 |
5.4.1 建立完整统一的视觉产业链 | 第73页 |
5.4.2 拥抱多维推广手段 | 第73-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 | 第82-84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