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8页 |
1.2 国外温室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8-23页 |
1.2.1 国外温室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2 国外温室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 第21-23页 |
1.3 国内温室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3-30页 |
1.3.1 国内温室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23-28页 |
1.3.2 国内温室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 第28-30页 |
1.4 传热传质理论在温室研究中的应用 | 第30-32页 |
1.4.1 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理论 | 第30-31页 |
1.4.2 换热器传热传质理论 | 第31-32页 |
1.5 人工智能在温室中的应用 | 第32-36页 |
1.5.1 人工智能应用现状及发展 | 第32-34页 |
1.5.2 温室应用人工智能控制的现状 | 第34-35页 |
1.5.3 温室控制应用人工智能控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36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36-38页 |
第2章 温室各组成结构热能传导途径及隔离方法研究 | 第38-70页 |
2.1 多孔介质传热特性研究 | 第38-45页 |
2.1.1 引言 | 第38-40页 |
2.1.2 非饱和多孔介质传热与流动的控制方程 | 第40-42页 |
2.1.3 非饱和多孔介质输运机制 | 第42-45页 |
2.2 隔离区温度特性研究 | 第45-58页 |
2.2.1 无隔离层三维热传导模型建立 | 第45-53页 |
2.2.2 非控制性生物反应堆隔温特性研究 | 第53-57页 |
2.2.3 可控温度生物反应堆隔温特性研究 | 第57-58页 |
2.3 中空苯板可控生物反应堆夹层型支撑墙传热特性研究 | 第58-64页 |
2.3.1 多孔结构设计 | 第59-60页 |
2.3.2 吸热及放热特性研究 | 第60-64页 |
2.4 棚膜角度及结构研究 | 第64-6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3章 无热泵地下储能系统研究 | 第70-88页 |
3.1 引言 | 第70-71页 |
3.2 浅层地源热利用原理及现状 | 第71-75页 |
3.2.1 浅层地源热利用原理 | 第71-74页 |
3.2.2 浅层地源热利用现状 | 第74-75页 |
3.3 热交换管结构设计 | 第75-78页 |
3.3.1 换热器的选型 | 第75-76页 |
3.3.2 换热器的强化换热方法 | 第76-78页 |
3.4 表面加工换热管效果测试 | 第78-82页 |
3.4.1 数据分析方法 | 第78-81页 |
3.4.2 实验数据对比 | 第81-82页 |
3.5 地下储能性能分析 | 第82-86页 |
3.5.1 地下土壤状态及水含量垂直分布状态 | 第82-83页 |
3.5.2 无热泵地下储能系统的特点 | 第83-84页 |
3.5.3 无热泵地下储能系统的结构 | 第84-8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4章 远程控制三次催化裂解气化炉 | 第88-110页 |
4.1 引言 | 第88-89页 |
4.2 生物质制热方法 | 第89-93页 |
4.2.1 生物质直接燃烧法 | 第89-91页 |
4.2.2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 | 第91-92页 |
4.2.3 其它生物质转换技术 | 第92-93页 |
4.3 生物质催化裂解 | 第93-98页 |
4.3.1 国内外生物质气化研究现状 | 第93-94页 |
4.3.2 国内外生物质催化裂解研究现状 | 第94-95页 |
4.3.3 催化剂的选用 | 第95-98页 |
4.4 远程控制三次催化裂解气化炉设计 | 第98-108页 |
4.4.1 炉体设计 | 第98-102页 |
4.4.2 性能测试 | 第102-106页 |
4.4.3 远程控制系统 | 第106-10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5章 传感器研究 | 第110-122页 |
5.1 引言 | 第110页 |
5.2 土壤水分传感器 | 第110-119页 |
5.2.1 单片平板式电容理论分析 | 第111-115页 |
5.2.2 不同规格单片平板式电容试验板 | 第115-117页 |
5.2.3 单片平板式电容试验板处理电路 | 第117-118页 |
5.2.4 土壤水分电容叉齿与测量关系分析 | 第118-119页 |
5.3 空气湿度传感器 | 第119-12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6章 温室专家控制系统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122-140页 |
6.1 引言 | 第122-123页 |
6.2 输入输出隶属函数表 | 第123-126页 |
6.2.1 室内温度隶属函数关系表 | 第123-124页 |
6.2.2 栽培基质湿度隶属函数关系表 | 第124页 |
6.2.3 CO_2浓度隶属函数关系表 | 第124-125页 |
6.2.4 光照度隶属函数关系表 | 第125页 |
6.2.5 保温被开启程度隶属函数关系表 | 第125-126页 |
6.3 温室总体结构硬件设计 | 第126-127页 |
6.4 有机无土栽培环境 | 第127-129页 |
6.5 控制软件设计 | 第129-136页 |
6.5.1 BP神经网络 | 第129-132页 |
6.5.2 软件系统结构 | 第132-134页 |
6.5.3 虚拟仪器LabVIEW实现 | 第134-136页 |
6.6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36-139页 |
6.6.1 温室内部温度控制 | 第136-138页 |
6.6.2 土壤湿度的控制 | 第138页 |
6.6.3 CO_2浓度的控制 | 第138-139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0-144页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140页 |
7.2 创新点 | 第140-142页 |
7.3 研究工作展望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