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现代型政治信任 | 第15-26页 |
2.1 政治信任的起源 | 第15-17页 |
2.1.1 文化起源说 | 第15-16页 |
2.1.2 制度起源说 | 第16-17页 |
2.2 政治信任的概念 | 第17-20页 |
2.2.1 政治信任的内涵 | 第17-18页 |
2.2.2 政治信任与政治合法性 | 第18-19页 |
2.2.3 政治信任与政府公信力 | 第19-20页 |
2.3 政治信任的发展形态 | 第20页 |
2.4 现代型政治信任的特征 | 第20-25页 |
2.4.1 制度信任而非人格信任 | 第20-21页 |
2.4.2 有限理性信任而非完全理性或感性信任 | 第21-22页 |
2.4.3 基础资源多样性而非单一性 | 第22-24页 |
2.4.4 内含制度化不信任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当前中国政治信任存在的问题 | 第26-35页 |
3.1 有制度但制度信任欠缺 | 第26-28页 |
3.1.1 制度性的非公正:以城乡差距为例 | 第26-27页 |
3.1.2 制度执行乏力:以染色馒头事件为例 | 第27-28页 |
3.2 有理性但理性信任不足:以杭州飙车案为例 | 第28-30页 |
3.3 政治信任的基础薄弱 | 第30-32页 |
3.3.1 经济绩效副作用凸显 | 第30-31页 |
3.3.2 政治绩效水平不高 | 第31页 |
3.3.3 社会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 | 第31-32页 |
3.3.4 思想文化建设面临挑战 | 第32页 |
3.4 制度化不信任体系不完善:以政府信息公开制为例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现代型政治信任在中国的建构路径 | 第35-43页 |
4.1 提升制度信任 | 第35-36页 |
4.1.1 确保制度价值取向的公平和正义 | 第35-36页 |
4.1.2 提高政府执行力,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 | 第36页 |
4.2 提高公众政治理性水平 | 第36-38页 |
4.2.1 培养公民的独立人格 | 第37页 |
4.2.2 开拓公众的理性思维 | 第37-38页 |
4.3 丰富政治信任的建构资源 | 第38-40页 |
4.3.1 注重社会公平,优化经济绩效 | 第38页 |
4.3.2 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政治绩效 | 第38-39页 |
4.3.3 解决民生问题,增强社会绩效 | 第39-40页 |
4.3.4 整合思想观念,加强文化建设 | 第40页 |
4.4 强化制度化不信任体系的建构 | 第40-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