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线损理论计算及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14-21页 |
2.1 线损的构成及分类 | 第14-15页 |
2.1.1 技术线损 | 第14页 |
2.1.2 管理线损 | 第14-15页 |
2.2 配电网线损计算所需数据 | 第15页 |
2.3 线损计算代表日的确定 | 第15-16页 |
2.4 配电网络元件损耗计算 | 第16-21页 |
2.4.1 输电线路的参数 | 第16-18页 |
2.4.2 输电线路的等效电路 | 第18-19页 |
2.4.3 电力变压器的参数以及其等效电路 | 第19-21页 |
第3章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 | 第21-28页 |
3.1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特点 | 第21页 |
3.1.1 不准确性 | 第21页 |
3.1.2 条件性 | 第21页 |
3.1.3 多方案性 | 第21页 |
3.2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步骤 | 第21-23页 |
3.2.1 明确内容及要求 | 第21-22页 |
3.2.2 运行参数的采集及分析 | 第22页 |
3.2.3 选择计算模型 | 第22页 |
3.2.4 理论线损计算 | 第22页 |
3.2.5 分析计算结果 | 第22-23页 |
3.3 配电网元件电能损耗数学模型 | 第23-28页 |
3.3.1 配电线路导线损耗等值数学模型 | 第23-24页 |
3.3.2 配电变压器绕组损耗等值数学模型 | 第24-25页 |
3.3.3 配电变压器铁芯损耗等值数学模型 | 第25页 |
3.3.4 并联电容器损耗等值数学模型 | 第25-26页 |
3.3.5 配电网线损等效电路 | 第26-28页 |
第4章 常用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方法研究 | 第28-36页 |
4.1 均方根电流法 | 第28-30页 |
4.2 平均电流法 | 第30-31页 |
4.3 最大电流法 | 第31-33页 |
4.4 等值电阻法 | 第33页 |
4.5 潮流法 | 第33页 |
4.6 电压损失法 | 第33-35页 |
4.7 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10kV\0.4kV 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方法的改进 | 第36-52页 |
5.1 10kV 配电线路 | 第36-44页 |
5.1.1 等值电阻法的损耗计算方法 | 第36-40页 |
5.1.2 等值电阻法分析 | 第40-41页 |
5.1.3 改进等值电阻法的损耗计算方法 | 第41-44页 |
5.1.4 改进等值电阻法评价 | 第44页 |
5.2 0.4kV 配电线路 | 第44-49页 |
5.2.1 等值电阻法的损耗计算方法 | 第45页 |
5.2.2 等值电阻法分析 | 第45-46页 |
5.2.3 改进等值电阻法 | 第46-48页 |
5.2.4 改进等值电阻法评价 | 第48-49页 |
5.3 数据对比分析 | 第49-52页 |
第6章 10kV\0.4kV 配电网降损措施 | 第52-58页 |
6.1 电力网线损管理措施 | 第52-53页 |
6.1.1 加强计量管理 | 第52页 |
6.1.2 基础资料工作中的降损措施 | 第52页 |
6.1.3 提高线损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 第52-53页 |
6.2 电力网降损的技术措施 | 第53-55页 |
6.2.1 电网升压改造 | 第53-54页 |
6.2.2 合理调整运行电压 | 第54-55页 |
6.3 更换导线截面 | 第55-56页 |
6.4 线路经济运行 | 第56-58页 |
6.4.1 按经济电流密度运行的降损节电效果 | 第56页 |
6.4.2 增加并列线路运行 | 第56-58页 |
第7章 结论及改进 | 第58-59页 |
7.1 结论 | 第58页 |
7.2 改进措施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