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2-19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1 关于送教下乡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 1.2.2 关于河北邢台农校送教下乡办学模式的研究 | 第14-15页 |
| 1.2.3 关于外省中职学校送教下乡办学模式的研究 | 第15页 |
| 1.2.4 相关文献分析 | 第15页 |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 1.3.1 中等职业学校 | 第15-16页 |
| 1.3.2 “送教下乡” | 第16页 |
| 1.3.3 办学模式 | 第16-17页 |
|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 1.4.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1.4.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1.5 本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 1.5.1 论文的重点 | 第18页 |
| 1.5.2 论文的难点 | 第18页 |
| 1.5.3 论文的创新 | 第18-19页 |
| 第2章 邢台农业学校“送教下乡”办学模式的产生和特点 | 第19-23页 |
| 2.1 “送教下乡”模式的产生 | 第19-21页 |
| 2.1.1 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客观需求 | 第19-20页 |
| 2.1.2 学校自身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 | 第20-21页 |
| 2.2 “送教下乡”模式的特点 | 第21-23页 |
| 2.2.1 办学主体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骨干为主 | 第21页 |
| 2.2.2 教学场地发生了从有围墙到无围墙的变迁 | 第21页 |
| 2.2.3 教育对象发生了初中生到农民的变迁 | 第21页 |
| 2.2.4 经费保障以政府提供为主辅之以市场行为 | 第21-23页 |
| 第3章 邢台农业学校“送教下乡”办学模式的成效与不足 | 第23-29页 |
| 3.1 “送教下乡”办学模式的成效 | 第23-26页 |
| 3.1.1 破解了中职学校发展的瓶颈 | 第23页 |
| 3.1.2 改变了中职教师的教学理念 | 第23-24页 |
| 3.1.3 提升了中职教师教学有效性 | 第24页 |
| 3.1.4 创新了中职教育的教学方法 | 第24-25页 |
| 3.1.5 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新型农民 | 第25-26页 |
| 3.1.6 满足了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 | 第26页 |
| 3.2 “送教下乡”办学模式的不足 | 第26-29页 |
| 3.2.1 驻村教学点的布局有待规划 | 第26页 |
| 3.2.2 驻村教学点管理制度待健全 | 第26-27页 |
| 3.2.3 特色校本教材体系有待完善 | 第27页 |
| 3.2.4 短期培训项目的思维待扭转 | 第27-29页 |
| 第4章 完善邢台农业学校“送教下乡”办学模式的若干建议 | 第29-33页 |
| 4.1 开发有特色、本土化的校本教材体系 | 第29页 |
| 4.1.1 重新定位课程理念 | 第29页 |
| 4.1.2 构建评估反馈系统 | 第29页 |
| 4.2 合理规划驻村教学点布局 | 第29-30页 |
| 4.2.1 调查研究掌握需求 | 第29-30页 |
| 4.2.2 资源配置需求优先兼顾便利 | 第30页 |
| 4.2.3 善于运用行政力量 | 第30页 |
| 4.2.4 充分发挥媒体功能 | 第30页 |
| 4.3 健全驻村教学点管理制度 | 第30-31页 |
| 4.3.1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 第31页 |
| 4.3.2 革新考勤管理制度 | 第31页 |
| 4.4 改变部分教职员工短期培训项目思维倾向 | 第31-33页 |
| 4.4.1 让教职工与农民都得实惠 | 第31页 |
| 4.4.2 把送教下乡纳入年度考核 | 第31-32页 |
| 4.4.3 营造送教下乡光荣的氛围 | 第32页 |
| 4.4.4 党政领导带头示范做表率 | 第32-33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33-34页 |
| 5.1 基本结论 | 第33页 |
| 5.2 研究展望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