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素分解模型的山西省近年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及框架结构 | 第14-16页 |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论文的基本思路 | 第15-16页 |
1.3.3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2章 论文的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第17-22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1 低碳经济理论 | 第17页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2.1.3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8页 |
2.1.4 外部经济理论 | 第18-19页 |
2.1.5 产业结构演化规律 | 第19-20页 |
2.2 碳排放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2.1 碳排放量 | 第20页 |
2.2.2 人均碳排放量 | 第20页 |
2.2.3 碳排放强度 | 第20页 |
2.2.4 能源强度 | 第20-21页 |
2.2.5 各产业碳排放量 | 第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山西省碳排放现状及特征研究 | 第22-38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2-23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3.1.2 自然资源概况 | 第22-23页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页 |
3.2 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 第23-25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3.2.2 碳排放的计算方法 | 第24-25页 |
3.3 山西省碳排放特征分析 | 第25-31页 |
3.3.1 山西省碳排放时间序列特征分析 | 第25-27页 |
3.3.2 山西省碳排放的结构特征分析 | 第27-31页 |
3.4 一次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现状分析 | 第31-33页 |
3.4.1 能源消费与碳排放 | 第31页 |
3.4.2 能源强度与碳排放 | 第31-32页 |
3.4.3 能源结构与碳排放 | 第32-33页 |
3.4.4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 | 第33页 |
3.5 三次产业与产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 第33-37页 |
3.5.1 三次产业能源消费比较 | 第34-35页 |
3.5.2 三次产业能源强度比较 | 第35页 |
3.5.3 三次产业结构比较 | 第35-36页 |
3.5.4 三次产业产值比较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山西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 第38-57页 |
4.1 山西省人均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及分析 | 第38-45页 |
4.1.1 人均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 | 第38-40页 |
4.1.2 山西省人均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5页 |
4.2 山西省产业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及分析 | 第45-53页 |
4.2.1 产业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 | 第45-47页 |
4.2.2 山西省产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53页 |
4.3 山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 第53-56页 |
4.3.1 完善低碳经济政策,为低碳经济保驾护航 | 第54页 |
4.3.2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 第54页 |
4.3.3 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 | 第54-55页 |
4.3.4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推广节能技术 | 第55页 |
4.3.5 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消费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讨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