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选题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2.1 产业集群理论 | 第13-17页 |
2.1.1 基于不同视角的集群概念 | 第13页 |
2.1.2 产业集群理论的演化 | 第13-14页 |
2.1.3 国内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2.2 高新区发展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2.2.1 国外高新区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2.2.2 国内高新区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2.3 包头稀土高新区研究进展 | 第21页 |
2.4 文献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 第21-23页 |
3 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发展的相互关系 | 第23-30页 |
3.1 高新区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 第23-26页 |
3.1.1 高新区的集聚效应 | 第23-24页 |
3.1.2 高新区的扩散效应 | 第24-25页 |
3.1.3 高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 第25-26页 |
3.2 包头稀土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第26-30页 |
3.2.1 稀土高新区产业集群概况 | 第26-27页 |
3.2.2 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 第27-28页 |
3.2.3 战略型新兴能源产业集群 | 第28-30页 |
4 包头稀土高新区集聚效应分析 | 第30-38页 |
4.1 模型的选择 | 第30-32页 |
4.1.1 产业集群效应的测度方法 | 第30-31页 |
4.1.2 固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模型 | 第31-32页 |
4.2 模型的应用 | 第32-34页 |
4.2.1 指标的选取 | 第32-34页 |
4.2.2 指标结果分析 | 第34页 |
4.3 因素分析 | 第34-38页 |
4.3.1 因素选取及意义 | 第34-35页 |
4.3.2 数据选取及计算过程 | 第35-37页 |
4.3.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5 包头稀土高新区扩散效应分析 | 第38-49页 |
5.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8-40页 |
5.1.1 指标构成 | 第38-39页 |
5.1.2 指标分析 | 第39-40页 |
5.2 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效应评价模型构建 | 第40-42页 |
5.2.1 效应评价方法选取 | 第40-41页 |
5.2.2 效应评价模型 | 第41-42页 |
5.3 包头稀土高新区技术扩散效应分析 | 第42-47页 |
5.3.1 测度模型估计 | 第42-44页 |
5.3.2 测度模型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5.4 包头稀土高新区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 第47-49页 |
6 包头稀土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9-54页 |
6.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 第49-51页 |
6.1.1 建立健全稀土高新区创新体系 | 第49-50页 |
6.1.2 完善创新体系相关支持政策 | 第50-51页 |
6.1.3 建立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 第51页 |
6.2 优化产业布局发挥主导产业优势 | 第51-54页 |
6.2.1 建立集群协作体系 | 第51-52页 |
6.2.2 实现产业升级 | 第52页 |
6.2.3 优化产业链结构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