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2-30页 |
1 肿瘤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 第12-15页 |
1.1 抗凋亡因素的调控 | 第12-14页 |
1.1.1 Bcl-2 与肿瘤细胞凋亡调控 | 第12页 |
1.1.2 凋亡抑制剂 IAPS 与肿瘤细胞凋亡调控 | 第12-13页 |
1.1.3 XIAP 与肿瘤细胞凋亡调控 | 第13页 |
1.1.4 Survivin 蛋白与肿瘤细胞凋亡调控 | 第13页 |
1.1.5 死亡受体阻断分子 | 第13-14页 |
1.2 促凋亡因素的调控 | 第14-15页 |
1.2.1 p53 基因野生型 | 第14页 |
1.2.2 C-myc | 第14页 |
1.2.3 p16 基因 | 第14-15页 |
2 细胞凋亡研究概况 | 第15-23页 |
2.1 细胞凋亡的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2.1.1 形态学特征 | 第15-16页 |
2.1.2 生物化学特征 | 第16页 |
2.2 细胞凋亡与坏死 | 第16-17页 |
2.3 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 | 第17-23页 |
2.3.1 死亡受体途径 | 第17-18页 |
2.3.1.1 Fas 的信号传导途径 | 第18页 |
2.3.1.2 TNFR1 信号传导途径 | 第18页 |
2.3.2 线粒体凋亡途径 | 第18-21页 |
2.3.2.1 线粒体透性转换孔(MPTP)与细胞凋亡 | 第19页 |
2.3.2.2 线粒体细胞色素 C 释放与细胞凋亡 | 第19-21页 |
2.3.2.3 凋亡诱导因子(AIF)与细胞凋亡 | 第21页 |
2.3.3 内质网凋亡途径 | 第21-22页 |
2.3.4 凋亡通路间的沟通 | 第22-23页 |
3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 第23-28页 |
3.1 细胞内 ROS 的生成及其调控 | 第23-25页 |
3.1.1 细胞内 ROS 活性氧的生成 | 第23-24页 |
3.1.2 细胞内 ROS 的清除 | 第24-25页 |
3.2 ROS 可诱导细胞凋亡 | 第25-26页 |
3.2.1 ROS 对生物膜的损伤 | 第25页 |
3.2.2 ROS 对蛋白质的氧化损伤 | 第25-26页 |
3.2.3 ROS 对 DNA 的氧化损伤 | 第26页 |
3.3 ROS 与相关凋亡分子的关系 | 第26-28页 |
3.3.1 ROS 与 Bcl-2 家族 | 第26-27页 |
3.3.2 ROS 与 MPTP | 第27页 |
3.3.3 ROS 与 Ca2+ | 第27页 |
3.3.4 ROS 与转录因子 NF-κB | 第27-28页 |
4 苯乙酮衍生物 | 第28-29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章 一种新型苯乙酮衍生物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凋亡机制的研究 | 第30-5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2 实验试剂及受试单体化合物 | 第30页 |
3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4 实验方法 | 第31-37页 |
4.1 细胞培养 | 第31页 |
4.2 MTT 法测试化合物对 HL-60 的细胞毒作用 | 第31-32页 |
4.2.1 原理 | 第31页 |
4.2.2 方法 | 第31-32页 |
4.3 吉姆萨染色法检测 HL-60 细胞形态变化 | 第32页 |
4.3.1 原理 | 第32页 |
4.3.2 方法 | 第32页 |
4.4 Hoechst33258 染色法检测 HL-60 细胞核形态变化 | 第32-33页 |
4.4.1 原理 | 第32-33页 |
4.4.2 方法 | 第33页 |
4.5 PI 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 HL-60 细胞周期 | 第33-34页 |
4.5.1 原理 | 第33页 |
4.5.2 方法 | 第33-34页 |
4.6 DCFH-DA 染色法检测 HL-60 细胞活性氧的变化 | 第34页 |
4.6.1 原理 | 第34页 |
4.6.2 方法 | 第34页 |
4.7 试剂盒检测 GSH 含量的变化 | 第34-36页 |
4.7.1 原理 | 第34-35页 |
4.7.2 方法 | 第35-36页 |
4.7.2.1 细胞样品的准备 | 第35页 |
4.7.2.2 标准品的准备 | 第35-36页 |
4.7.2.3 样品和标准品的测定 | 第36页 |
4.8 NAC 对化合物作用 HL-60 细胞的形态学影响 | 第36页 |
4.9 数据统计 | 第36-37页 |
5 实验结果 | 第37-45页 |
5.1 1-(4-烯丙氧基-3-羟基)-2-氯苯乙酮对 HL-60 的细胞毒活性 | 第37页 |
5.2 HL-60 细胞形态学变化 | 第37-38页 |
5.3 HL-60 细胞核形态变化 | 第38-39页 |
5.4 HL-60 细胞周期的变化 | 第39-40页 |
5.5 HL-60 细胞内 ROS 的变化 | 第40-41页 |
5.6 HL-60 细胞内 GSH 的变化 | 第41-42页 |
5.7 NAC 对化合物引起 HL-60 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42-43页 |
5.8 联合 NAC 作用对 HL-60 存活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5.9 联合 NAC 作用对 HL-60 细胞内 ROS 的影响 | 第44-45页 |
5.10 联合 NAC 作用对 HL-60 细胞内 GSH 的影响 | 第45页 |
6 分析与讨论 | 第45-49页 |
7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在学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