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

陇东黄土高原4种一年生牧草对播期的响应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15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5-28页
    2.1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系统介绍第15-16页
        2.1.1 陇东黄土高原自然概况第15页
        2.1.2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系统第15-16页
        2.1.3 草地农业系统第16页
    2.2 玉米、苏丹草、谷子与湖南稷子研究进展第16-19页
    2.3 影响牧草产量的因素第19-21页
        2.3.1 温度第19-20页
        2.3.2 积温第20页
        2.3.3 辐射第20-21页
    2.4 播期与产量第21-23页
        2.4.1 出苗第21-22页
        2.4.2 生长第22-23页
    2.5 播期与光能利用效率第23-25页
        2.5.1 不同生长阶段累积积温第23页
        2.5.2 叶片性状第23-24页
        2.5.3 光能利用效率第24-25页
    2.6 播期与水分第25-26页
        2.6.1 水分利用与水分利用效率第25页
        2.6.2 水分分配第25-26页
    2.7 播期与养分第26-28页
        2.7.1 氮素利用第26-27页
        2.7.2 牧草品质第27-28页
第三章 牧草产量与生物量分配研究第28-50页
    3.1 前言第28-29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29-34页
        3.2.1 试验区自然概况与经济概况第29页
        3.2.2 试验地概况第29页
        3.2.3 试验材料第29-30页
        3.2.4 试验设计第30-31页
        3.2.5 田间管理第31页
        3.2.6 气候数据收集第31-33页
        3.2.7 地上生物量测定第33页
        3.2.8 地下生物量测定第33-34页
        3.2.9 生长速率计算第34页
        3.2.10 开花-成熟干物质比率、根冠比、收获指数和叶茎比计算第34页
        3.2.11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4页
    3.3 结果第34-46页
        3.3.1 气候条件第34-35页
        3.3.2 干草产量第35-38页
        3.3.3 地上生物量分配第38-39页
        3.3.4 地下生物量分配第39-43页
        3.3.5 相对生长速率第43-45页
        3.3.6 根冠比、收获指数与叶茎比第45-46页
    3.4 讨论第46-48页
    3.5 结论第48-50页
第四章 牧草冠层生长与光能利用研究第50-70页
    4.1 前言第50-51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1-54页
        4.2.1 试验地概况第51页
        4.2.2 试验设计第51页
        4.2.3 田间管理第51页
        4.2.4 气候数据收集第51页
        4.2.5 牧草生长测定第51-53页
        4.2.6 统计分析第53-54页
    4.3 结果第54-67页
        4.3.1 试验期降雨、辐射与温度第54-55页
        4.3.2 累积积温第55-58页
        4.3.3 叶片生长第58-61页
        4.3.4 叶面积与截光率第61-66页
        4.3.5 光能利用效率第66-67页
    4.4 讨论第67-69页
    4.5 结论第69-70页
第五章 牧草水分利用与分配策略研究第70-97页
    5.1 前言第70-71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71-74页
        5.2.1 试验地概况第71页
        5.2.2 试验设计第71页
        5.2.3 田间管理第71-72页
        5.2.4 气象数据收集第72页
        5.2.5 土壤含水量测定与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计算第72页
        5.2.6 累积水分利用比例计算第72-73页
        5.2.7 同位素样品收集与水分分配计算第73-74页
        5.2.8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74页
    5.3 结果第74-90页
        5.3.1 土壤含水量第74页
        5.3.2 牧草水分利用与水分利用效率第74-78页
        5.3.3 不同播期供试牧草各生长阶段土壤水分累积分配比例第78-80页
        5.3.4 气候特点与雨水同位素值变化第80页
        5.3.5 土壤水分和植物茎秆水分同位素值第80-81页
        5.3.6 各水分样品的同位素特征第81-83页
        5.3.7 不同播期4种一年生牧草不同土层水分吸收的季节性变化第83-85页
        5.3.8 不同播期4种一年生牧草在各生长阶段土壤剖面水分贡献率第85-88页
        5.3.9 不同播期4种一年生牧草在各生长阶段土壤水分动态第88-90页
    5.4 讨论第90-95页
    5.5 结论第95-97页
第六章 牧草养分利用与品质第97-117页
    6.1 前言第97-98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98-101页
        6.2.1 试验地概况第98页
        6.2.2 试验设计第98页
        6.2.3 田间管理第98页
        6.2.4 土壤矿质氮和有机碳含量测定第98-99页
        6.2.5 牧草全氮与粗灰分含量测定第99-100页
        6.2.6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100-101页
    6.3 结果第101-112页
        6.3.1 土壤矿质氮第101-104页
        6.3.2 土壤有机碳第104-105页
        6.3.3 牧草氮素累积与粗蛋白含量第105-111页
        6.3.4 牧草粗灰分第111-112页
    6.4 讨论第112-115页
    6.5 结论第115-117页
第七章 总体结论与展望第117-119页
    7.1 总体性讨论与结论第117-118页
    7.2 创新点第118页
    7.3 展望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6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36-137页
致谢第137-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省县级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风险管控研究--以保山隆阳区为例
下一篇:云南省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