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消费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困境及出路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导言第8-16页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第8-9页
    (二)当前学术研究综述第9-13页
        1.关于消费社会的研究概述第9-11页
        2.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概述第11-12页
        3.关于消费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困境的研究概况第12-13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3-14页
        1.研究思路第13-14页
        2.研究方法第14页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4-16页
一、消费社会:人的主体性发展的现实境遇第16-23页
    (一)消费社会的理论溯源第16-19页
        1.马克思关于消费社会的理论阐述第16-17页
        2.凡勃伦、齐美尔等人关于社费社会的初期探索第17-18页
        3、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理论的系统论述第18-19页
    (二) 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第19-23页
        1.消费的日常生活化第19-20页
        2.物的符号性第20-21页
        3.人际关系的商品化第21-22页
        4.工业化的消费文化第22-23页
二、人的主体性困境:消费社会中人的存在状态第23-28页
    (一)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第23-25页
        1.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由来及发展第23-24页
        2.人的主体性的内涵第24-25页
    (二)消费社会中人的主体性的特殊形态第25-28页
        1.人的主体性困境的内涵第25-26页
        2.人的主体性困境的实质第26-28页
三、消费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困境的原因分析第28-35页
    (一)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第29-30页
        1.人的发展根源于人的需要的发展第29-30页
        2.社会的发展是人的需要的发展的前提第30页
    (二)技术理性的张扬第30-31页
    (三)意识形态的操控第31-34页
        1.商品之间连锁意义的形成第31-32页
        2.消费编码的操控第32页
        3.广告中的消费包装第32-34页
    (四)主客关系的颠倒第34-35页
        1.现实与虚拟的倒置第34页
        2.生产与消费的对调第34-35页
    (五)抽象化社会结构本身的影响第35页
四、消费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困境出路的探索第35-44页
    (一)消费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困境解决的思路原则第36-38页
        1.建构主体间性第36-37页
        2.正确把握主客体中介第37页
        3.正确对待非理性因素第37-38页
    (二)立足生活的实践第38-40页
        1.社会生产与历史主体的生成第38-39页
        2.社会交往与实践主体的塑造第39-40页
        3.社会实践与价值主体的创设第40页
    (三)重构主客体关系第40-42页
        1.遵从自然规律第40-41页
        2.认识社会规律第41-42页
        3.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主体性第42页
    (四)改善人自身第42-44页
        1.肯定主体的需要第42-43页
        2.增强主体意识第43页
        3.提升主体能力第43-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致谢第48-49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理论成果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下一篇:运用新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