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村建设投融资制度及评价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2.3 小结 | 第18-19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9-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4 研究重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1.4.1 研究重点 | 第21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21-22页 |
1.4.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2页 |
2 研究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1.1 新村建设 | 第22-23页 |
2.1.2 新村建设投融资制度 | 第23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2.2.1 投融资理论 | 第23-24页 |
2.2.2 农村金融市场论 | 第24页 |
2.2.3 金融创新理论 | 第24-25页 |
2.2.4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5页 |
2.3 新村建设投融资制度的基本要素与安排 | 第25-29页 |
2.3.1 基本要素 | 第25-26页 |
2.3.2 四川新村建设投融资制度安排 | 第26-29页 |
3 四川新村建设投融资制度运行成效与问题 | 第29-33页 |
3.1 四川新村建设投融资制度运行成效 | 第29-31页 |
3.1.1 村落民居建设成效 | 第29-30页 |
3.1.2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 | 第30-31页 |
3.1.3 公共服务建设成效 | 第31页 |
3.2 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3.2.1 村落民居建设 | 第31-32页 |
3.2.2 基础设施建设 | 第32页 |
3.2.3 公共服务建设 | 第32-33页 |
4 四川新村建设投融资制度的效率度量 | 第33-41页 |
4.1 模型选择 | 第33页 |
4.2 DEA常用模型 | 第33-35页 |
4.2.1 CCR模型 | 第33-35页 |
4.2.2 BCC模型 | 第35页 |
4.3 实证分析 | 第35-41页 |
4.3.1 指标的选择 | 第35-36页 |
4.3.2 数据收集和相关性分析 | 第36-37页 |
4.3.3 效率分析 | 第37-39页 |
4.3.4 决策单元的排序 | 第39-41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41页 |
5 国内外经验借鉴和启示 | 第41-44页 |
5.1 国外经验和启示 | 第41-43页 |
5.1.1 政府支持建设 | 第42页 |
5.1.2 市场融资为主 | 第42-43页 |
5.2 国内其他省份新村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 第43页 |
5.3 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 第43-44页 |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44-47页 |
6.1 结论 | 第44-45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