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图目录 | 第11-14页 |
| 表目录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6-20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2-30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基本控制方程 | 第22-23页 |
| ·湍流模型 | 第23-24页 |
| ·网格划分 | 第24-25页 |
| ·数值计算程序 | 第25-26页 |
| ·CFX简介 | 第25-26页 |
| ·CFX前处理模块ICEM简介 | 第26页 |
| ·数值程序和湍流模型的验证 | 第26-28页 |
| ·对于篦齿密封的数值计算验证 | 第26-27页 |
| ·对于某环形叶栅的数值计算验证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三级涡轮的主流通道与叶冠容腔流场的联合计算 | 第30-54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物理模型简介 | 第30-31页 |
| ·构造计算模型以及网格划分 | 第31-36页 |
| ·静叶流道计算模型 | 第31-32页 |
| ·动叶以及叶冠容腔的建模和网格划分 | 第32-35页 |
| ·网格质量 | 第35-36页 |
| ·计算工质的物性 | 第36-37页 |
|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37-39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9-53页 |
| ·叶冠对于涡轮整体性能的影响 | 第39-41页 |
| ·各级动叶的表面静压分析 | 第41-42页 |
| ·各级动叶出口总压分布 | 第42-45页 |
| ·各级动叶出口熵分布 | 第45页 |
| ·各级动叶出口气流角分布 | 第45-47页 |
| ·泄漏流对下一级静叶的影响 | 第47-49页 |
| ·叶冠容腔内的流动特点 | 第49-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两种不同部分冠的流动特性研究 | 第54-68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几何模型的构造和网格划分 | 第54-57页 |
| ·几何模型 | 第54-56页 |
| ·网格划分 | 第56-57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7-67页 |
| ·总体气动参数和总压分析 | 第57-60页 |
| ·三种叶冠结构内部流动分析 | 第60-66页 |
| ·叶冠对下一级静叶的影响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五章 模拟叶冠容腔效应的边界源方法的研究 | 第68-84页 |
| ·引言 | 第68页 |
| ·基本方法 | 第68-73页 |
| ·边界条件的选择 | 第69-70页 |
| ·带冠涡轮Lin面的速度分布 | 第70-71页 |
| ·等熵效率计算方法 | 第71-73页 |
| ·对于叶冠容腔损失的研究 | 第73-74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74-83页 |
| ·Lin交界面进口气流角的影响 | 第74-75页 |
| ·泄漏流进入主流的面积和轴向位置的影响 | 第75页 |
| ·泄漏流进口温度的影响 | 第75-76页 |
| ·不同计算工况流场的分析 | 第76-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84-87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 ·叶冠容腔流的流动特性 | 第84页 |
| ·不同部分冠的对比 | 第84-85页 |
| ·采用边界源等效叶冠效应的研究 | 第85页 |
| ·工作展望 | 第85-87页 |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93-95页 |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