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隧道围岩大变形机理与控制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2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 1.2 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3 本文研究主要目标与内容 | 第11-12页 |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1.3.2 本文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2 隧道围岩大变形机理研究 | 第12-24页 |
| 2.1 国内外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实例 | 第12-13页 |
| 2.2 软弱围岩大变形的定义 | 第13-14页 |
| 2.3 软弱围岩大变形形成演化机理 | 第14-18页 |
| 2.3.1 软弱围岩大变形的基本特征及变形分析 | 第15-17页 |
| 2.3.2 膨胀性软弱围岩大变形的基本特征及机理 | 第17-18页 |
| 2.4 围岩大变形现场实例分析 | 第18-24页 |
| 2.4.1 工程地质背景 | 第19页 |
| 2.4.2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与过程 | 第19-24页 |
| 3 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力学机理研究 | 第24-35页 |
| 3.1 隧道软弱围岩的力学分析 | 第24-29页 |
| 3.1.1 隧道围岩应力变形线弹性分析 | 第24-26页 |
| 3.1.2 隧道围岩应力变形弹塑性分析 | 第26-29页 |
| 3.2 隧道软弱围岩的流变分析 | 第29-30页 |
| 3.3 隧道软弱围岩的有限变形力学初探 | 第30-31页 |
| 3.4 经典小变形理论的局限性 | 第31-32页 |
| 3.5 拖带坐标系与S-R和分解理论 | 第32-34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4 薛城隧道围岩大变形及支护结构数值模拟研究 | 第35-46页 |
| 4.1 工程概况 | 第35-39页 |
| 4.1.1 工程地质概况 | 第35-36页 |
| 4.1.2 隧道支护原则与支护参数 | 第36-37页 |
| 4.1.3 隧道施工工艺 | 第37-38页 |
| 4.1.4 数值模拟典型断面选择 | 第38页 |
| 4.1.5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38页 |
| 4.1.6 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 4.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 4.3 围岩位移场变化分析 | 第41-42页 |
| 4.4 围岩应力场变化分析 | 第42-44页 |
| 4.5 变更设计支护工况合理性分析 | 第44页 |
| 4.6 围岩大变形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 | 第44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5 薛城隧道围岩变形位移反分析 | 第46-54页 |
| 5.1 数据来源 | 第46页 |
| 5.2 反分析意义 | 第46页 |
| 5.3 反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 5.4 反分析主要内容 | 第47页 |
| 5.5 K29+404断面分析 | 第47-49页 |
| 5.6 K29+410断面分析 | 第49-51页 |
| 5.7 K29+425断面分析 | 第51-53页 |
| 5.8 反分析结论分析 | 第53-54页 |
| 6 控制软弱围岩大变形工程措施及施工监测分析 | 第54-61页 |
| 6.1 监控量测目的与意义 | 第54页 |
| 6.2 监控量测内容 | 第54-55页 |
| 6.3 监控量测实施原则 | 第55-57页 |
| 6.3.1 量测频率 | 第55页 |
| 6.3.2 测试方法 | 第55页 |
| 6.3.3 掌子面及支护观察 | 第55-56页 |
| 6.3.4 拱顶下沉及水平收敛 | 第56-57页 |
| 6.4 隧道大变形监测系统方案 | 第57页 |
| 6.5 薛城隧道大变形灾害监测成果分析 | 第57-61页 |
| 7 结论 | 第61-63页 |
| 8 建议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