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植物联合细菌与冰缘植物的概述 | 第11-12页 |
1.1.1 植物联合细菌的概念与发展 | 第11-12页 |
1.1.2 冰缘植物的概述 | 第12页 |
1.2 联合细菌的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 植物联合细菌的研究范畴 | 第14-16页 |
1.3.1 植物联合细菌的生物多样性 | 第14-15页 |
1.3.2 植物联合细菌的生物学功能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1 冷环境微生物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2 植物联合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4.3 对乌鲁木齐河源区微生物的研究 | 第17-18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2.1 样地概况 | 第20-21页 |
2.2 样品采集 | 第21-2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2.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22页 |
2.3.2 土壤微生物总数测定 | 第22页 |
2.3.3 不同生态位中细菌的分离培养 | 第22-23页 |
2.3.3.1 分离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22-23页 |
2.3.3.2 土壤细菌的分离培养 | 第23页 |
2.3.3.3 植物联合细菌的分离培养 | 第23页 |
2.3.4 可培养细菌的菌株鉴定 | 第23-25页 |
2.3.4.1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23页 |
2.3.4.2 16S rRNA的扩增与PCR-RFLP | 第23-24页 |
2.3.4.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5-57页 |
3.1 细菌分离培养、数量统计和归类以及土壤理化性质 | 第25-30页 |
3.1.1 联合细菌最适分离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25页 |
3.1.2 分离培养与分子鉴定 | 第25-29页 |
3.1.2.1 可培养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特征 | 第25-26页 |
3.1.2.2 可培养细菌总数和土壤微生物总数统计 | 第26-28页 |
3.1.2.3 可培养细菌数量统计和归类 | 第28页 |
3.1.2.4 PCR-RFLP分析 | 第28-29页 |
3.1.3 土壤理化性质 | 第29-30页 |
3.2 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关系及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 第30-43页 |
3.2.1 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30-32页 |
3.2.2 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32-39页 |
3.2.3 土壤细菌与其他生境细菌 | 第39-43页 |
3.3 可培养植物联合细菌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3-57页 |
3.3.1 微环境中的植物联合细菌群落分析 | 第43-45页 |
3.3.2 植物联合细菌的垂直分布分析 | 第45-48页 |
3.3.3 不同植物的联合细菌群落多样性 | 第48-50页 |
3.3.4 联合细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0-52页 |
3.3.5 植物联合细菌与其他生境细菌 | 第52-57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