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及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当代西方道德物化思想概述 | 第16-34页 |
2.1 道德物化思想演进的历史脉络 | 第16-19页 |
2.1.1 福柯的“微观权利” | 第16-17页 |
2.1.2 温纳的“技术政治论” | 第17-18页 |
2.1.3 拉图尔的“人造物社会” | 第18-19页 |
2.2 道德物化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3 道德物化思想的系统理论体系 | 第23-30页 |
2.3.1 技术中介论 | 第24页 |
2.3.2 技术的道德化 | 第24-26页 |
2.3.3 道德物化的方法论 | 第26-30页 |
2.4 道德物化思想在西方伦理学中的“革命性”贡献 | 第30-32页 |
2.5 道德物化思想与中国传统技术伦理学相关思想的比较 | 第32-34页 |
3.中国古代建筑工程中“斗栱现象” | 第34-47页 |
3.1 斗栱的组成 | 第34-38页 |
3.1.1 斗的分类 | 第35-36页 |
3.1.2 栱的分类 | 第36-37页 |
3.1.3 昂 | 第37页 |
3.1.4 枋 | 第37页 |
3.1.5 耍头与衬枋头 | 第37-38页 |
3.2 斗栱的演变历程 | 第38-43页 |
3.3 斗栱的型制与分类 | 第43-45页 |
3.3.1 斗栱的型制 | 第43-44页 |
3.3.2 斗栱的分类 | 第44-45页 |
3.4 小结 | 第45-47页 |
4.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栱模数制与道德物化 | 第47-57页 |
4.1 中西建筑模数制的比较 | 第47-50页 |
4.2 斗栱模数制的发展脉络 | 第50-52页 |
4.3 斗栱模数制技术中儒家伦理的体现 | 第52-54页 |
4.4 斗栱模数制之“材份制”的道德物化 | 第54-55页 |
4.5 斗栱模数制之“斗口制”的道德物化 | 第55-57页 |
5.中国古代建筑中斗栱的综合集成功能 | 第57-62页 |
5.1 斗栱的结构机能 | 第57-58页 |
5.1.1 斗栱的构造原理 | 第57页 |
5.1.2 斗栱各构件的承载作用 | 第57页 |
5.1.3 斗栱的抗震作用 | 第57-58页 |
5.2 斗栱的伦理道德功能 | 第58-59页 |
5.3 斗栱的审美艺术功能 | 第59-60页 |
5.4 斗栱对技术、伦理、审美等功能的综合集成 | 第60-61页 |
5.5 对斗栱从功能向艺术“转向”的当代反思 | 第61-62页 |
6.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