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竹论文

雷竹PvPin1基因的功能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页
引言第11页
1 文献综述第11-17页
    1.1 植物成花转变的研究第11-13页
        1.1.1 光周期途径第11-12页
        1.1.2 自主开花途径第12-13页
        1.1.3 赤霉素途径第13页
        1.1.4 春化途径第13页
    1.2 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第13-14页
    1.3 Pin1在植物中的研究第14-15页
    1.4 竹子成花机理的研究第15-1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7-30页
    2.1 材料第17页
    2.2 试剂第17-19页
    2.3 质粒与菌种第19-20页
        2.3.1 主要菌株第19页
        2.3.2 实验所需质粒第19-20页
    2.4 实验方法第20-30页
        2.4.1 大肠杆菌转化第20页
            2.4.1.1 大肠杆菌热激感受态的制备第20页
            2.4.1.2 转化感受态细胞第20页
        2.4.2 质粒的提取第20-21页
        2.4.3 农杆菌转化第21-22页
            2.4.3.1 农杆菌GV3101、EHA105热激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1页
            2.4.3.2 农杆菌菌种GV3101、EHA105的热击转化第21-22页
        2.4.4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第22-23页
            2.4.4.1 拟南芥的种植第22页
            2.4.4.2 拟南芥目的基因的侵染第22页
            2.4.4.3 转基因拟南芥种子的筛选第22页
            2.4.4.4 DNA提取及鉴定第22-23页
        2.4.5 转基因拟南芥中相关开花基因的表达量分析第23页
            2.4.5.1 RNA提取第23页
            2.4.5.2 RNA的反转录第23页
            2.4.5.3 荧光定量PCR第23页
        2.4.6 水稻的遗传转化第23-24页
            2.4.6.1 水稻的遗传转化第23页
            2.4.6.2 GUS染色鉴定实验第23-24页
        2.4.7 转基因水稻中开花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分析第24页
        2.4.8 PvPin1的启动子克隆第24-25页
            2.4.8.1 启动子克隆第24-25页
            2.4.8.2 目的条带序列确定第25页
        2.4.9 启动子元件预测分析第25-26页
        2.4.10 脱落酸(ABA)和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第26页
        2.4.11 PvPin1亚细胞定位第26-27页
            2.4.11.1 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第26-27页
            2.4.11.2 细胞定位农杆菌转化第27页
        2.4.12 PvPin1原核表达载体构建第27-29页
        2.4.13 PvPin1的小量表达优化第29-3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0-40页
    3.1 PvPin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0-31页
        3.1.1 PvPin1同源氨基酸序列比对第30页
        3.1.2 系统进化树的分析第30-31页
    3.2 PvPin1的基因结构分析第31-32页
    3.3 PvPin1基因过量表达转化野生型拟南芥第32-34页
        3.3.1 转基因拟南芥表型分析第32-33页
        3.3.2 转基因拟南芥开花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第33-34页
    3.5 PvPin1基因过表达转化水稻第34-36页
        3.5.1 转基因水稻表型分析第34-35页
        3.5.2 转基因水稻开花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第35-36页
    3.7 PvPin1启动子活性分析第36-38页
        3.7.1 PvPin1启动子克隆第36页
        3.7.2 PvPin1启动子的元件分析第36-37页
        3.7.3 ABA和MeJA处理第37-38页
    3.8 PvPin1的亚细胞定位第38-39页
    3.9 PvPin1蛋白的小量表达与纯化第39-40页
        3.9.1 PvPin1重组质粒载体构建第39页
        3.9.2 重组PvPin1蛋白的可溶性条件优化第39-40页
4 结论与讨论第40-44页
    4.1 结论第40-41页
    4.2 讨论第41-44页
5 参考文献第44-51页
个人简介第51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附表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浙皖钩锥种子与苗木生长性状变异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下一篇:古树名木价值评价及其公共服务平台研究